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生物 > 高二生物 > 正文 爱学海 > 高二生物 > 正文

【高中生物】选择必修1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2021-10-08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特征


2.种群各特征之间的联系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昆虫卵、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方法步骤A.确定调查对象                  

B.选取样方(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C.计数(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个体数量)

D.计算种群密度: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2.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S”型增长曲线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有天敌。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环境容纳量)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的增长速度为0。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1/2 K时,增长速度最大。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如:种群数量大于1/2 K时,可猎取某野生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上一篇【高中生物】选择必修1 《稳态与环境》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下一篇【高中生物】选择必修1 《稳态与环境》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