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知识点】 什么是读后感?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读后感的结构
2021-11-17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1. 什么是读后感?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 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 感是核心。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感”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新的观点。 读后感的“感”可以是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为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可以是因为观看而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2. 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是感点。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感点”是由影片或文章中某一个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感点”,我们必须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最善于写的一点或几点,作为自己感受的切入点。 “感点”是一篇观后感的灵魂,“感点”找得好,就成功了一半。 "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 《三顾茅庐》的“感点”:刘备不顾张、关二人的劝阻,连续三次去拜见诸葛亮,表现出刘备做事有恒心、有毅力,不轻言放弃;刘备诚心请诸葛亮出山,用诚意打动了他,体现了刘备的爱才、尊才,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明白人才的重要性…… 3. 读后感的结构 读后感的结构一般由叙、议、联、结四部分构成。 (1)叙:简单概括本次观看或阅读的内容。在通常情况下,要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注意点: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成功的第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长或者与主题不相符,就会让人反感。 (2)议:抓住感点,谈谈自己的想法。议,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注意点: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3)联: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感点。联系实际"发感",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注意点: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也就是你选的例子和所讲的道理和感点要有共鸣,不能另立一个论点,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4)结:总结全文,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升华感点。结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注意点: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表决心式的结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头蛇尾的感觉;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或发人深思,或气势磅礴,或首尾呼应,暗合标题,都不失精彩。 当然,“叙、议、联、结”是一般结构,习作中是应灵活运用,适当变化的,正所谓“文无定法”,但不论怎样变化,都要做到“读”与“感”相交融,使全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同时,还要“感”得实在,“感”得有针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