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生物 > 高二生物 > 正文 爱学海 > 高二生物 > 正文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2-03-18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的数量:Nt=N0λt

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2.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高斯)

模型假设:资源、空间有限,天敌的威胁和竞争者的竞争等因素存在。

环境容纳量: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简称K值。(注意:K值只与环境条件有关,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

保护野生动物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略低于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种群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种群数量应围绕K值上下波动)。

建立模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K/2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有最大增长速率;其意义在于:

养殖业上,通常在2/K后进行捕捞,将生物数量保留在此处,目的是可以尽快恢复生物数量;害虫的防治则控制在K/2以下。

3.   J形增长模型和S形增长模型的联系

  

两种模型存在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存在环境阻力。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当种群长久处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下降。种群的延续需要以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2)血细胞计数板 (如下图所示)


血细胞计数板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深度为0.1mm,容积为0.1 mm3。

计算公式如下:

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

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 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 000×B=50 000A·B。

(3)实验步骤

①酵母菌的培养:条件为液体培养基,无菌培养;

②振荡培养基: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③抽样;

④观察计数: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酵母菌培养液滴在盖玻片一侧,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待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计数并计算;

⑤重复步骤

④连续观察7天;

⑥绘图分析。

(4)注意事项

该实验无需设计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取平均值,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需要重新稀释培养基再计数。


上一篇【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下一篇【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