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历史 > 高三历史 > 正文 爱学海 > 高三历史 > 正文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史 六、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021-10-09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㈠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2、措施:

项目

内容

农业

(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㈡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内容:

项目

内容

企业管理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工业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评价:

①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停滞。

㈢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方针: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2、措施

内容

问题(原因)

经济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

作为改革的重点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政治改革,从而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3、结局:

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4、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上一篇【高中历史】现代世界史 五、斯大林模式

下一篇【高中历史】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历程 一、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