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历史 > 高三历史 > 正文 爱学海 > 高三历史 > 正文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政治发展历程

2021-10-09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形成阶段过程: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使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时间:1947、3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1.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2、美苏“冷战”
(1)含义①对立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②对立方式: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上

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主张遏制共产主义,标志冷战开始。

苏联帮助东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经济上

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借助经济手段稳住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1949年以苏联为首组织经互会,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军事上

1949年,一美国为首成立针对苏联的“北约”军事组织。加剧了冷战局面。

1955年,以苏联为首成立“华约”组织。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影响: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01.国家分裂
(1)德国分裂:1949年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02.局部热战
(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2)二战后法国、美国先后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03.核危机:1962年 导弹导弹危机。
04.阶段特征
(1)二战后,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①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战后,欧洲的衰落,使这一思潮重新兴起
②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
③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2)过程:


“舒曼计划”建议经济联合→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1991年,欧共体在荷兰签定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底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盟内部统一货币——欧元
欧共体的特点: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
(3)影响:

①经济上:不断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崛起 
(1)原因: 
①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减免战争赔偿,提供资金和物资。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采购军火和给养,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大门。
④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⑥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结果: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①条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二战后,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统尼赫尔,提出不结盟主张;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基本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提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政策:

非集团、不结盟。目的: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独立。
(4)斗争任务:

①初期: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
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影响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6)与中国的关系

①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01.东欧剧变
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
表现:1989年,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02.苏联解体1991年底,11个苏联加盟国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①国际力量对比失衡。②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2)表现 ①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性质: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 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的战争。
②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001年9月11日,美国“9•11”事件。
③世界各国加强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加强
1)背景:政治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经济上: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根源)
(2)多极化趋势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②欧盟:1993年,欧洲联盟 正式成立。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④俄罗斯联邦: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⑤中国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2)世界格局的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但是,多极化还没有形成,仍然在发展中。
(3)影响: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上一篇【高中历史】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历程 四、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下一篇【高中历史】现代世界经济体系发展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