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7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四)参考答案及详解 一、选择题1.D 【详解】根据封建主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管理人员由市民选举产生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资本AB主义形态已初步形成,排除;中世纪西欧城市有向封建领主纳税的义务,不能体现城市政治上的独立,排除C。 2、B 【详解】材料中强调的是中世纪欧洲的自治城市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故B正确;A项中“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材料中强调的是自治城市斗争的结果,而非途径,排除D;材料中未涉及领主与市民之间的税务关系,排除D。故选B。 3.D 【详解】材料“公民为了赢得官司,经常反复上诉,于是法庭开庭时间由每年150天左右变为几乎天天开庭”说明雅典公民利用司法程序上的漏洞造成浪费司法资源,故D符合题意;材料说明雅典司法审判存在漏洞,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司法实践未必能维护公平正义,难以真正做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加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方便调动军队,重视道路的修建,B项正确;促进各地文化交流不是古代印加人修筑道路系统,设立驿站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便利人们出行是道路系统的作用,不是印加人重视交通事业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印加人修筑道路系统主要不是为了显示强大的国力,D项不符合题意。 5.A 【详解】解答本题需要仔细审题,材料问的是材料的主旨信息,从材料“那里的桑科勒清真寺已是一所驰名穆斯林世界的大学。埃及和摩洛哥的学者前来讲学,培养出不少黑人学者”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廷巴克图是各城市的文化中心的代表,并非说是西非的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社会稳定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D项明显不是材料的主旨。 6.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国王既是酋长又是宗教首领,说明加纳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制度,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虽然材料涉及了宗教问题,但是并未说明宗教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明确说明国王支配着祭司们,故D项错误。 7.C 【详解】从材料“帝国岁人的大部分都来自对这些和其他一些商品买卖的征税”可以看出,加纳的经济是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上的,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化,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加纳资源是否丰富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8.B 【详解】从材料“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很容易可以看出B项正确;材料并未与美洲地区其他文明比较,因此无法得出玛雅文明是发展程度最高的文明,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历法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9.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欧洲通过三角贸易为其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C正确;三角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后,A排除;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0.A 【详解】在8世纪至13世纪,西欧社会教权势力强大,而王权势力弱小;13世纪至17、18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势力有所上升;最后,在17、18世后,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履,英法等国的资产级陆续掀起了资产级革命,世俗王权再次走向了低谷,故选A;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西欧奴隶社会的瓦解,8世纪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B错误;欧洲宗教神权在8世纪至13世纪一直是居高不下的,这与曲线的走向不符,排除B;在11至12世纪。西欧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这与曲的走向不符,排除D。 1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采邑制度在古代中国、西欧和印度都出现过,说明在人类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分封制度和种姓制度的相关内容,故A、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采邑制度巩固了笈多王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 12.A 【详解】据材料“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密的数学理论,满足按年记事的需要决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并对季节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确地加以计算”可知,玛雅人创造和发展数学主要是基于按年记事和发展农业的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记录文明发展的需求,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丰富天文和历法知识的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是按年记事和发展农业的需求,而不单单是种植玉米的需求,故D项错误。 13.C 【详解】根据材料“封赐土地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受赐者必须对赐予者宣誓效忠”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制度被称为封君封臣制度。为缔结这种关系,封臣要对封君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故选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印度的,属于奴隶社会,不符合题意,A错误;元首制是罗马帝国首领,属于奴隶社会,与材料封建主不符,排除B;城市自治制度是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进行的斗争,如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而建立的自治制度,与材料不符合,D错误。 14.C 【详解】根据所学及图片中的信息可知,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封土制。甲把一块土地分封给乙,甲成为乙的封君,乙则成为甲的封臣。在封群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因此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故选C项;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直接附庸的表述错误,大封建主才是其直接附庸,排除A项;农民才要服劳役,排除B项;从图中可以看出,各阶层相互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排除D项。 15.A 【详解】阿拉伯人保存、翻译“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并使它们在中世纪后期重新回到了欧洲,说明阿拉伯人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A项正确;“沟通世界贸易”与保存、翻译“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及影响,C项错误;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6.A 【详解】孝德天皇时期,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地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A项正确;确立于12世纪末幕府统治和15世纪开始的战国时代,与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无关,BC两项错误;“置八省百官”不是传播唐朝文化的有效措施,排除D项。 17.A 【详解】罗马帝国时期创立的妻财诉,对妻子陪嫁财产所有权给予了保护,改变了之前具有赠予性质的嫁资的控制权和支配权逐渐被削弱甚至剥夺的局面,这是罗马保护私有财产的表现,而针对妻子这一性别群体的保护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罗马法提高了妇女的经济地位,A正确;妻财诉并不能推动罗马帝国的社会转型,排除B;C表述绝对,妻财诉只是在嫁资领域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排除;通过妻财诉无法判断罗马整个法律体系是否完备,排除D。 18.A 【详解】材料“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体现的是雅典的直接民主缺乏理性精神,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A。 1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极不平等的社会,一个人从属于另一个人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在社会中无处不在,其中,封君封臣制是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关系中最为典型的结成方式,也是制度化的形式。封君封臣制同时也是西欧封建社会最重要和最具特点的制度之一,它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础与关键,影响和造就了当时西欧社会许多最基本的制度与现象。其中封君封臣制度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B正确;封君封臣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A排除;材料无关打击宗教势力,C排除;封君封臣制度的纽带是土地,D排除。故选B。 20.D 【详解】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全社会的海上探险热,这是当时西欧各阶层对货币财富需求增加,从而希望到海外获取财富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等级秩序变化,A项错误;材料中的海上探险并非是休闲活动,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殖民扩张,C项错误。 21.C 【解析】根据“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可知,这种高风险贸易为现代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创造了环境,说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营方式出现,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海上贸易频繁、商品价格上涨,排除AB;材料说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出现的背景,与商路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 22.A 【详解】根据材料“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故A项正确;早期殖民扩张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故CD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选A。 23.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7、18世纪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和对外殖民扩张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流行词汇应该是革命和殖民扩张,故选A;垄断和罢工应该出现与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B;哥伦布、东印度公司出现于新航路开辟时期,应该是15、16世纪,排除C;经济危机出现于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排除D。故选A。 24.B 【详解】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美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当时中国出口了大量货物,意味着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C不符合史实,排除;通过题干无法判断中国和西班牙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排除D。 2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表明,一个基督徒从出生到死亡,其生命历程中的许多活动都与教堂有关,反映了基督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与政治、经济、战争无关,故选A;BCD可排除。 26.D 【详解】根据所学,工业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而不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都是正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27.B 【详解】材料“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是对中世纪后期伦敦的描述,主要判断依据是市民阶层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中世纪早期英国的市民阶层尚未发展起来,商品经济发展尚不充分,A选项排除;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壮大的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C选项排除;工业革命时期壮大的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D选项排除。 28.B 【详解】近年来新发现的史料表明:传统商路和巨额利润被威尼斯商人垄断,出于竞争,迫使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热那亚商人渴望开辟新航路,由此可见,随着新史料的补充,人们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认知得到进一步丰富完善,故选B;材料从另一个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非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与土耳其无关,排除A;材料中的观点是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进一步丰富完善,并没有颠覆传统观点,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29.B 【详解】由材料“1853年,某学者以印度的发展为例,阐明了世界市场的双重作用”可知,该学者能够结合时代,依据史实,辩证分析世界市场对于落后国家的双重作用,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又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故B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美化西方扩张,而是主张客观分析其结果,故C项错误;该学者的研究并未站在某一阶级立场上,而是客观辩证分析,故D项错误。 30.A 【详解】根据但他们的资助者都是新兴的民族君主国可得出,当时西欧的封建王室大力支持海外探险,为其提供帮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危机,排除B;CD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31.D 【详解】从材料数据变化可以看出,16-18世纪的西欧国家人均GDP水平增长较快,而传统的中国却增长慢,停滞不前,这反映出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已经跟不上社会转型的步伐,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体现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推动力出现变化,D项正确;中国与意大利的差距不变,排除;当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A;从数据来看,中国没有衰退,排除C。 32.A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动植物的全球交换,人口在流动的同时也在激增,动植物是人类的能量及食物的来源,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它选项,排除BCD。 33.C 【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既然达·伽马的船上带有货物样品,就说明其在寻求商品销售市场,故选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东西方国家贫富差距,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双方观念不同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 34.A 【详解】奴隶贸易“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这说明奴隶贸易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故B错误;奴隶贸易加速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奴隶贸易对世界市场的作用,故D错误。 35.C 【详解】体现的是16世纪以来教会和政府对金融商业的肯定,这种做法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C正确;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权威,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 36.C 【详解】据材料“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限制了中国航海业的发展”可知当时中国继续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而西方“航海业却迅猛地发展起来”,步入近代文明前期,故选C项;A项只看到了中国的发展、D项只看到了西葡的发展,所以是片面的;当时西葡是封建王朝,资本主义并没有得到迅速发展,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D三项。 37.C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可得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希腊的法律、文学、宗教对近代英国等国都产生了深远影“,故C项正确;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故A项错误;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谈的是希腊与英国的关系,不是近代西方法律、文学、宗教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38.C 【详解】《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法律,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C正确;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而非地理环境,排除A;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排除B;万民法是罗马帝国时期法律,排除D。 39.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可波罗游记》详细而生动地记述了马可波罗本人在东方的经历,尤其对东方的文明和富裕程度进行了夸张的描写,《游记》中的东方成了“香料盈野”“遍地黄金”的人间乐园,这些无疑对西欧商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从而更坚定了他们寻找东方的信念,这本《游记》对西欧航海家们的远航探險活动起了最直接的推动作用,故选C项。其它三项都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 40.B 【详解】根据所学,西班牙的侵略以美洲为主,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都被划入西班牙庞大的殖民帝国的版图之内,亚洲的菲律宾也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者大肆虐杀印第安人。故B正确;葡萄牙到16世纪,已占领非洲西岸、非洲东岸、印度西岸的一些地区,控制了欧洲绕非洲到印度的航路,排除A;此时英法并没有加入到殖民扩张的行列中,排除CD。 二、材料分析题 41. (1)职能:中书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命令。(6分)目的: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2分) (2)影响: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更适宜建立民主制度的国家。(2分) (3)从形式上看,都实行分权以达到相互的制约与平衡(2分) 不同: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间接民主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而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制,享受民主的只是雅典公民(4分)(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分析,”每事先由中书省", "或有未当,则门下封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说明其政务流程是中书、门下、尚书。从其职能看,中书拟诏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第二小问要联系所学解答,主要是加强君权。 (2)分析材料二,阐述了希腊的地理特点,没有大块平原,陆地被隔成小块,这使希腊很难形成统一的大帝国。解题时就此点展开论述。 (3)分析此题,首先要知道材料一呈现的政治模式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之下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三呈现的是一种掌权者的权力受到了很大限制。联系史实,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这两种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分权。第二小问要求学生进行跨时空的比较,主要应该从民主制的实现形式、性质等方面比较。 考点:中外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跨越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大,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古代中国、古代希腊、近代美国等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异同。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史实的掌握程度。 42. 观点: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 论述: 正面:英国较早的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在殖民争霸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时也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反面:西班牙虽然开辟了新航路率先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一度成为世界强国,但其国内仍然是落后的封建制度,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国力不振,在与英国的殖民争霸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解析】 本题据材料“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提炼观点,例如: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关键。再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即可从正反两个方面,从英国崛起,西班牙衰落等方面加以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43. (1)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缓解了当时中国的粮食压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因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 【详解】 (1)影响,根据材料“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可知,玉米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根据材料“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可知,玉米传入中国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当时中国的粮食压力,并且粮食产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因素,根据材料“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和封闭的状态,促进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玉米传入中国。 (2)体现,根据材料“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等信息可得出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根据材料“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等信息可得出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影响,根据材料“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原有世界各地之间相互隔绝和封闭的状态,促进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促进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但同时促进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是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44. (1) 特征:最初是在沿海建立少量殖民地,后来侵略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基本上把非洲瓜分完毕。 成因:①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势力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地。 ②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为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扩大了对非洲的侵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为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市场,欧洲殖民势力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2) ①从给非洲带来灾难的角度作答。如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是非洲长期贫穷落后甚至混乱的重要根源之一等。 ②从非洲人民反抗压迫的角度作答。如二战后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逐渐崩溃;非洲独立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力量等。 【详解】 (1) 特征:从图上信息可以看出,图一主要在沿海地区,且到图二、图三便不断扩展,最终在图三把非洲瓜分完毕。 成因:可根据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两次工业革命开展的影响角度概括。 (2) 根据所学可从正反两面概括。一方面从给非洲带来灾难的角度作答。另一方面从非洲人民反抗压迫的角度作答。 45. (1)建筑:梯形结构;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使用。文字:方块图形;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 (2)载体:古玛雅遗址考古发掘和记录。趋向:研究领域的扩大化;文字研究的深入化。 【详解】(1)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及玛雅文明建筑和文字的特点概括回答,建筑特点是梯形结构;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坟墓使用。文字特点是方块图形;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的“现今人们对古玛雅的认识建立在100多年来对墨西哥东部、危地马拉古玛雅遗址考古发掘和记录的基础上”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玛雅古”文字研究者的兴趣已经不仅局限于释读文字,而更多关注其包含的文化意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46. (1)出现了由国王、贵族、骑士、市民等共同参政的等级代表会议(或等级君主制);但该制度尚未成熟,骑士和市民并不固定参加会议;尽管王权在不断增强,但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力量在增长;国王或贵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是否让骑士和市民持久参政犹豫不决。(注意上下两题答案的对应性) 【详解】 (1)根据“与会人员除了大领主和王室官员以外,还包括每个郡的两名骑士和每个城市的两个市民”得出出现了由国王、贵族、骑士、市民等共同参政的等级代表会议(或等级君主制);根据“骑士和市民还是很少数情况下才被召去参加会议”得出该制度尚未成熟,骑士和市民并不固定参加会议;根据“这些议会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爱德华统治时期的政治革新里”分析得出尽管王权在不断增强,但国王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 (2)联系所学等级君主制产生的背景,可从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力量在增长,国王或贵族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等角度分析总结。 47. (1)封建等级制度;法兰克王国。 (2)土地。封君、封臣。8世纪前期,11世纪。 (3)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4)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但是只存在上下两级之间。 【详解】 (1)据材料一图片“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即封建等级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最先开始于法兰克王国。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示中依次封赐的是土地。上下级之间分别被称为封君、封臣。结合所学即可回答这一制度开始于8世纪前期,普遍存在于11世纪。 (3)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权利、义务等方面回答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即封臣对封君要忠诚,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同时,封君对封臣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4)根据“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义务、契约等方面说明西欧这种制度的特点。48. (1)答案1:能指出欧洲分裂并指出原因。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下,欧洲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采邑改革后,欧洲呈现封建割据状态。答案2:指出欧洲分裂或分裂原因欧洲是分裂的。当时欧洲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其它答案 (2)答案1:能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各方面说明城市的历史作用。城市的发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培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在争取城市自治斗争的过程中与王权结盟,推动等级君主制确立,逐步瓦解西欧封建制度。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对于世俗教育的需求增强,推动了近代大学的出现,它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答案2:从两个方面说明城市的历史作用。 答案3:从一个方面说明城市的历史作用。 其它答案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支离破碎的欧洲”指的是欧洲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可从封建等级制度下和采邑改革后欧洲的封建割据状态进行分析概括。 (2)据“表现出自信和独立”可知城市兴起有助于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结合所学可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培育资本主义萌芽、推动封建等级制度制度建立、推动近代大学出现、为来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等角度论述论述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
高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道德与法制 |
高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高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制| 科学| 试题: 小学| 初中| 中考| 高中| 高考| 作文: 小学| 初中| 高中| 满分| 技巧|素材|英汉词典 |
高校: 985/211| 各省市| 港澳台| 国外| 排名| 中考专辑| 高考专辑| 各省中学| 职业考试: 从业资格| 技术技能| 艺术等级| 公务员| 百年党史 |
课外: 教育动态| 教育法规| 老师榜| 家长帮| 学生派| 安全说| 古诗古文| 世界名著| 近代文学| 寓言故事| 格言名句| 阅读技巧| 在线许愿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