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历史试题】高一历史 下学期 复习考试试题(五)参考答案及详解

2022-04-07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高一历史 下学期 复习考试试题

(五)参考答案及详解

一、选择题

1.D 

【详解】由材料信息关于《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可知,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严厉镇压奴隶的反抗,其阶级立场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A项与《汉谟拉比法典》内容有关,但并未反映其本质,排除;《汉谟拉比法典》内容规定非常全面,但是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全面性,操作性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C项并未体现材料信息的本质所在,排除。故选D。

2.A 

【详解】材料中所提及的密集型方阵强化了士兵对城邦集体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因此强化了城邦意识,故本题选A选项;公元前7世纪希腊还未出现民主政治,因此“推进民主政治发展”表述不当,排除B选项;材料内容与人文主义精神无关,排除C选项;密集型方阵是有利
于促进军事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能说在公元前7世纪时促进军事达到顶峰,因此D选项错误。

3.B 

【详解】13世纪西欧大学的自治地位,使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由“主教”或“大学法庭”独立审理可知,欧洲大学享有司法特权,B项正确;免赋税特权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教育自主权和教会法豁免权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4.C 

【详解】

通过公社运动,在商人和中等封建主控制市政的自治城市里,市政官通过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反映出城市自治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C项表述正确;起义不是城市自治的“唯一途径”,A项错误;公社是商人与“中等”封建主的联合政权,B项错误;只有意大利北部地区的自治运动,不能得出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排除D项。

5.A 

【详解】据题意可知,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敕令成为法律的主要来源,产生了《民法大全》,说明《民法大全》是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反映,故可以说其顺应了罗马发展的需要,故A正确;BCD题意没有体现,故BCD排除。

6.D

【详解】公元元年,罗马处于帝国时期,当时实行的是万民法,而且题干涉及到了外邦人,由此判决的依据应当是万民法,D正确;习惯法是公民法的一种,其是帝国建立之前使用的法律,而且在成文法颁布之后逐渐不再使用,排除A;公民法主要是在共和国时期使用,排除B;《十二铜表法》主要解决的是罗马公民之间的纠纷,排除C.

7.D

【详解】本题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希腊人受着法律的统治,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说明了法律的作用,强调民主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故D正确,ABC项均未体现出法治的内容,排除。

8A

【解析】被雅典法庭判处有罪苏格拉底就选择了慷慨赴死这足以证明苏格拉底是在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即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他是在捍卫人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信息。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时代还没有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9.C 

【详解】材料是对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的描述,故十三世纪法兰西,符合题意,因此C正确;四世纪的埃及经济属于奴隶制经济,A排除;七世纪的希腊属于奴隶制经济,商品经济较为发达,B排除;十五世纪的中国华北属于小农经济,D排除。故选C。

10.B 
【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古希腊的城邦所有事物都体现出集体性的内涵,生育和结婚是城邦的事情,不仅是自己的事情,城邦的权力至上,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体现的含义相悖;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稳定的要求。

11.D 
【详解】由题干中"西欧正沉沦于黑暗时代"指的是日耳曼人灭亡罗马,入主西欧大陆之后,从公元500 年至公元 1500 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即黑暗时代,拜占庭帝国存在于 395年-1453 年,并因查士丁尼法典而强大光荣、著称于世,其官方语言为希腊语,故选D;;英语言为英语,阿拉伯帝国的语言为阿拉伯语,排除
AB;查理曼帝国语言是罗曼语、条顿语,排除C。

12、A

【详解】材料反映出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直接原始的民主的弊端,因此他反对雅典后期的激进的民主政治,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虚伪的本质是什么,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排除C;苏格拉底没有主张要建立专制制度,排除D。

13C

【详解】古代罗马法对伤害自己奴隶的行为拒绝“提起侵辱之诉”(即不予追究),反映出罗马将奴隶当作奴隶主特别是贵族的财产,旨在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C项正确;维护公民的政治地位与伤害自己的奴隶免责不符,A项错误;材料与“司法程序”无关,B项错误;罗马法宣扬公平、正义,自由人不能“超越法律”,D项错误。

14.C 

【详解】据材料“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公民不仅仅是属于个体,更是属于城邦的一员,可见里士多德调的是占希腊公民的集体荣誉感,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15.B 

【详解】

据材料“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因为自身的言论不符合大众的意志而被驱逐,说明当时的雅典公民价值须在城邦意志中体现,故B正确;材料说明当时雅典不符合群众意志的都要被驱逐,言论自由不能与城邦利益相抵触,排除A;雅典的民主政治是集体政治,如果可以说服群众,进步思想也是能够被接受的,排除C;集体主义是雅典社会的主流,排除D。故选B。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6.D 

【详解】

因为城邦利益至上,而不是以自身利益作为标准,衡量在对外战争中战死的行为,从而出现材料反映的现象,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各阶层矛盾的变化,排除A项;B项中的“摆脱”说法绝对,材料中的现象只能说明城邦利益高于伦理纲常,排除B项;“为其他人儿子悲伤”说明没有表现出对生命权的漠视,排除C项。

17.D 

【详解】根据"它就有理想政体和民众暴政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结合所学,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容易造成民众暴政,A正确;材料反映雅典民主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无法体现社会分裂,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力量和贵族斗争,排除B;材料反映雅典民主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8.C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抽签的危害性,实质上也就是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故C正确;材料说的是抽签方式使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管理国家的权力,具有很大的弊端,并不是说明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B错误;A、D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反映出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管理国家的权利,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

19.D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雅典在审判苏格拉底的过程中,在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之后,又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这说明雅典法律保证了苏格拉底一定权益,D正确;由题目信息可知,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不能体现陪审团组建保证了素质,A错误;题干未涉及比较,无法得出程序公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B排除;从材料中看不出陪审团组建不具合法性,C排除。

20 B

【详解】材料中的“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表明希腊文明在发展形成过程中深受其他地区文明的影响,说明希腊文明具有包容性。故答案为B项。材料探讨的是希腊文明,不是世界文明,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东方文明比希腊文明先进,排除C项;希腊文明吸收其他文明成分,不属于民族性的体现,排除D项。

21.B 
【详解】根据所学,②甘蔗和③葡萄在美洲没有,是随着欧洲移民进入美洲的。而①④都是原产于美洲的。故B项正确,排除ACD。

22.D

【详解】材料中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认为近代亚非地区落后的原因是西欧殖民扩张将其纳入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轨道,使其成为欧洲列强的经济附庸,改变的是社会形式而不是社会制度,D正确,C排除;西欧输出的是先进的生产方式,A错误;中国并未完全沦为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错误。故选D。

2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由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得知它的依据是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选A。

24D

【详解】根据“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可知,海上探险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故选D;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巩固封建王权专制”无关,排除C。

2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方航海家远洋航行主要服务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郑和下西洋时是小农经济,远洋航行是宣传国威,造成两者航行差异的根源是经济基础不同,故选A;开始新航路开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中国都是封建社会,B错误;CD是造成中西方航海差异的原因,但不是根源,排除。

2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后,国内金银比价上涨是新航路开辟后,中欧贸易扩大,“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加之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所致,D项正确;16世纪前后中国并未出现社会转型,A项错误;16世纪前后,中国保持贸易顺差和白银大量流入,B项错误;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与材料现象无关,C项错误。

2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后,世界贸易规模扩大,商品从以奢侈品为主,转变为生活必需品为主是商业革命的表现,其根源在于新航路的开辟,B项正确;商业革命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源,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价格革命无关,C项错误;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商业革命的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

28.C 

【详解】依据材料“除了主要使用农奴的无偿劳役耕种领主自营地外,就是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反映了庄园是西欧社会管理生产活动与精神生活的基本单位。C正确;教堂与法庭的设置不能说明庄园实行封君、封臣体制,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庄园的组织方式,未反映其自给自足,B错误;领主通过国家和封建等级制度,而不是通过庄园统治农奴,D错误。故选C。

29.D 

【详解】由材料信息“公司从政府那里得到了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广阔区域的贸易垄断权。公司有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利用国家给予的特权垄断对外贸易,故D正确;由材料信息“这个公司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了非洲的好望角,南亚的锡兰和马拉巴海岸,以及东南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可知,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旨在与葡萄牙争夺殖民地,故A错误;由材料信息“有权代表国会对外宣战、签订条约、招募军队、在殖民地发行货币和任命官员等”可知,东印度公司无权在控制区域内制定合理的法律,故B错误;此时还未到工业化发展阶段,故C错误。

30.D 

【详解】依据材料来看,这类协议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对航海家们取得的成就的奖赏,从而调动了他们从事探险活动的积极性,推动新航路开辟活动的持续深入进行。D正确;鼓励航海家从事工商业活动材料不能体现,A排除;B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不属于作用,排除;协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航海家进行开辟新航路,而不是促进政府进行殖民扩张,不符合材料主旨,C排除。故选D。

31.A 

【详解】通过物种交流使各地食物品种增多从而丰富物质生活故答案选A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排除B项;农作物是农业生产对象不是生产方式.可排除C项;物种交流有利于粮食问题解决.但仅凭交流情况不足以得出得到解决,可排除D项。

32A

【详解】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动植物的全球交换,人口在流动的同时也在激增,动植物是人类的能量及食物的来源,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它选项,排除BCD。

3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采邑制度在古代中国、西欧和印度都出现过,说明在人类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分封制度和种姓制度的相关内容,故A、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采邑制度巩固了笈多王朝的统治,故D项错误。

34.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描述的是发生在公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战役,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攻城战,交战双方是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A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已经灭亡,与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无关,B项错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是罗马,并且早在476年已经灭亡,C项错误;阿拉伯帝国在1258年为蒙古征服,与君士坦丁堡战役无关,D项错误。

35.B 

【详解】史学研究最有力的证据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证据更为可信。坦桑尼亚出土中国瓷器,说明中非已有贸易往来。B正确;史书记载不是第一手史料,A错误;在中国出土的象牙不一定是来自非洲,C错误;伊斯兰教的传入源于阿拉伯,D错误。故选B。

36.A 

【详解】欧洲农民农忙时从事的田间劳役名目繁多,农闲时还要承担相应的劳役,这反映出农民劳役负担沉重,A正确;与材料反映的主旨无关,排除BCD。

37B

【详解】依据材料“封臣把手放在《圣经》上起誓,表示效忠于他的主人”来看,封臣在向封君效忠的仪式上需要对《圣经》起誓,反映了中古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带有一定的契约性。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该制度带有契约性,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领导权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封君要为封臣提供土地,C错误;封臣需不顾生死保护封君,但封君没有此义务,‘共同生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错误。故选B。

38.B 

【详解】从材料叙述逻辑来看,葡萄牙取得民族独立后,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而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现代化进程,故选择B项;材料中虽有新航路开辟,但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教权高于王权与史实相符,但与设问不符,故排除C项;世界市场建立是在工业革命后,与设问不符,故排除D项。

39.B 

【详解】中世纪末欧洲劳动分工的加强,体现了劳动水平提高,手工业范围的扩大不仅推动了生产力,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经济基础,B正确;ACD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错误。

40.C 

【详解】在东非沿海的肯尼亚发现中国明朝的古币,说明中国明朝与东非有通商往来,能印证在中古东非沿海的对外贸易,故选C;材料内容不能体现中非的贸易是朝贡贸易,也不能说明明朝主要和肯尼亚进行贸易,并且此贸易路线是“海上丝绸之路”,故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41.

(1)表现:

①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直接监管;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西方: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

根本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详解】

(1)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宋朝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直接监管、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等方面来回答。联系所学可知,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社会转型,而西方正在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

(2)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根据“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可以看出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根据“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可知政府开放(放松)海禁;根据“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可以看出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可以根据“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联系所学,从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因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等方面来回答。

42.

(1)特点:以西欧国家为主导;全球性的贸易形式(世界各地贸易联系密切加强);中西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影响:

经济上:有利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利玛窦传播基督教、天文、数学等,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泰西水法》内容;宋应星《天工开物》引入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

外交上:西方殖民者东来,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明清王朝的海禁和清闭关锁国政策。

(2)原因:

东方: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使社会发展缺乏新的动力;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带来的重道轻器的传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西方: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拓展;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文艺复兴后的思想解放与科技进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及代议制的确立.

【详解】

(1)特点:据材料“自1565年起至1815年止,共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横渡太平洋,来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并结合所学可知,16—18世纪中西贸易以西欧国家为主导;世界各地贸易联系密切加强;据材料“在16—18世纪间,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有时多达四百万西元(即比索),……这四百万西元当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可知,中西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影响:关于16—18世纪中西贸易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经济上:有利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外交上:西方殖民者东来,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明清王朝的海禁和清闭关锁国政策。

(2)原因:关于析明清之际东西方经济地位发生转变的原因需要从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及对外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东方: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使社会发展缺乏新的动力;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带来的重道轻器的传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西方: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拓展;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文艺复兴后的思想解放与科技进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及代议制的确立。

43

(1)内容:商品交换;物种流动;疾病传播;白银流向中国;

(2)特点:长途大宗贸易;西欧是贸易的主导;全球贸易格局分为两个大三角;亚洲大三角和大西洋大三角;白银流入中国。

【详解】

(1)内容:根据"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可得出商品交换、物种流动、疾病传播;根据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白银得出白银流向中国;

(2)特点:根据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得出长途大宗贸易、西欧是贸易的主导;根据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得出全球贸易格局分为两个大三角;亚洲大三角和大西洋大三角;根据运来的白银被用来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得出白银流入中国。

44.

(1)西欧庄园的基础是农奴制度;西欧庄园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庄园法庭。

(2)权利:确认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权利;确认城市享有独立的司法自由;承认私有财产制(保护私有财产)。影响:自治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为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认识: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手段。评价:查士丁尼的这种治国理念正是继承了多年来罗马依法治国的历史传统。

【详解】

(1)在政治上,西欧庄园的基础是农奴制度;在经济上,庄园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在司法上,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2)关于“权利”,由材料“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可得出确认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权利;由材料“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可得出确认城市享有独立的司法自由;由材料“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可得出承认私有财产制(保护私有财产)。关于“影响”,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城市与王权结盟,促进了等级代表会议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关于“认识”,由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可得出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手段。关于“评价”,由材料“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能采取法律的手段排除违法分子的非法行径”,可得出查士丁尼的这种治国理念正是继承了多年来罗马依法治国的历史传统。

45.

第一种比较正确,因为宋代时期的确是在各方面都强于西欧,至于2说的表面和实质的问题,其实当时的只是萌芽而已,决定不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何况当时的萌芽也是各自都有,宋朝的还要在规模等方面更大些,资本主义导致生产力的变化是在宋朝后开始显现。所以,第一种说法比较正确。或者,第二种说法更有道理,虽然宋代的城市比欧洲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也有市民阶层,但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市民阶级,而且它还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详解】

首先,要表明观点,明确表达赞成谁的观点;然后,联系史实,论证说明,如果赞成甲的观点,可以从宋代商业获得较大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市民阶层庞大,城市职能较多,是政治军事及经济秩序,资本主义萌芽只是一种雇佣关系,本质上不代表生产力水平等角度加以论述;如果赞成乙的观点,可以从西欧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阶层的产生带来的影响分析,如一方面市民独立意识更强,掀起了城市自治斗争,另一方面,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还可以指出,甲同学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46.

(1)不正确。黑格尔的观点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虽然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古代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当地人还是创造出了极富色彩的独特文明。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是当时世界的贸易大国;10—15世纪东非的一系列国家是环印度洋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对外贸易发达;8—15世纪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先后兴起,贸易发达,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大津巴布韦文化是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大津巴布韦城遗址体现了当时很高的建筑水平。

(2)起源古老而悠久;文明间相互隔绝,缺乏交流与联系,孤立发展,文明延续;发展进程缓慢。

(3)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各文明间缺乏交流,最重要的是远离世界文明中心。

【详解】

(1)首先由材料“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可知,黑格尔的观点是错误的,明显带有种族歧视色彩。其次,结合所学可从阿克苏姆王国、加纳、马里、桑海、大津巴布韦文明等方面进行举例反驳即可。

(2)由材料“约公元前1000年”及材料三地图所列举的古代文明可知,它们都起源古老而悠久;由材料“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和记录,都是不可靠的”及材料三地图中文明圈画的范围可知,文明间相互隔绝,缺乏交流与联系,孤立发展,文明延续;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文明它们的发展进程都较为缓慢。

(3)结合材料三地图中文明圈画的范围及所学可知,其原因可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文明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47.

(1)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

(2)贡献: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阿拉伯的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

(3)影响: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等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的文字、书法、教育、建筑、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和平和武力两种。

(2)贡献:根据材料二中“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等,结合所学知识,用保存、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中国四大发明、阿拉伯数字和天文学知识等内容说明在阿拉伯人对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等信息,从日本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创新制度和国家文化等方面,概括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

48

(1)

变化:汉代御史大夫行使监察权,监察范围包括文武百官、王室宫廷(皇帝),同时有隶属于宰相的谏官谏诤和讽议皇帝;宋代,御史只监察政府,不再监察王室宫廷(皇帝),谏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只对政府谏诤和讽议。

影响:加强了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正确决策,但也会影响政府的正常施政行为,削弱其权力;皇权失去监督,便利了皇权的加强,但也加大了决策失误的几率,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2)陶片放逐法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及正常的民主秩序。但是,依此法做出的判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励及其他因素波动不定,其判决也就未必准确,这样又不利于民主秩序及公民利益的维护。

(3)有效、合理的监察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机器的合理运转;监察官员的选拔应有一定标准;监察制度的实施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任意两点即可,或能充分结合材料,至少从两个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当时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外面是中央地方内”外百官,内面是王室和宫廷,全以及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换言之,这些谏官,现在是不直接属于宰相了。而且宋制,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御史台)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的信息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影响集合所学从加强了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正确决策,但也会影响政府的正常施政行为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依据材料二中雅典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此项行动使用一种特殊的选票,即陶片或贝壳的信息从陶片放逐法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及正常的民主秩序。但是,依此法做出的判决的角度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评价结合所学从有效、合理的监察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机器的合理运转;监察官员的选拔应有一定标准;监察制度的实施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监察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特点。


上一篇【历史试题】高一历史 下学期 复习考试试题(五)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