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历史 > 高三历史 > 正文 爱学海 > 高三历史 > 正文

【高中历史】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021-10-09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历史条件
1)政治、思想、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
2)组织上(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年9月,北平
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体;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规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3)历史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作为施政纲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形成。
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意义:
⑴国内: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⑵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2)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
(3)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确立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条件:

人民民主政权已初步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制定新中国根本大法条件已具备,宪法起草委员会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工作。

(2)内容:

①国家性质 

②根本政治制度  

③国体  

④政体  

⑤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特点:

①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②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是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

(3)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发展历程:创立发展: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该制度;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曲折: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文革”时期'大批民主人士受到打击迫害,政协工作陷人瘫痪。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和发展:“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意义:(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上一篇【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时间表

下一篇【高中历史】二、现代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