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现代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2021-10-09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一、重大挫折:“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966年—1976年) 1、“文革”出现原因: ⑴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严重 ⑵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⑶林彪、江青等人的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促成因素)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⑴新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⑷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3、影响:“文革”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二、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 1、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2、内容: ⑴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⑵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⑶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⑷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四、发展完善 1、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原因:“文革”的深刻教训 2、法制建设的措施:全面立法,建立法律体系。 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⑵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治国安邦总章程) ⑶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 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⑴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确立了十六字的方针。 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⑷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基层民主。“海选”制度。 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形成进程:最初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 ⑴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⑵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⑶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⑷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2、“一国两制”的内涵: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条件:①物质条件: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根本条件) ②理论条件:“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方向。 2、过程:⑴香港:1997 ⑵澳门:1999 3、原因: ⑴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强⑵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有关方面接受 4、历史意义: ⑴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⑵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⑶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⑷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