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历史 > 高三历史 > 正文 爱学海 > 高三历史 > 正文

【高中历史】现代经济发展历程

2021-10-09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背景
①建国后,巩固新生政权同时,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实施:
①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年~1966年)
(1)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①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调整国民经济:
①1960年,中国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3)探索中出现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
②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赶英超美,大炼钢铁 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胆” 
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有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评价:两者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十年“文革”浩劫。
3、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1966~1976年)
(1)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九一三事件”以后,由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3)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1975年后),明确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4、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会议召开:1978年
会议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评价: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施背景: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发展。
(2)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3)实施:1978年,安徽、四川等首先放宽政策,得到党中央特别是邓小平的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行。
(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为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国有企业的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中共十四大后(1992),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6、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实施“引进来”战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①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一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③1990年,中共中央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实施“走出去”战略: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1)1992年中共“十四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上一篇【高中历史】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下一篇【高中历史】现代政治思想发展过程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