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十点读书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作者| 瑾山月 前几天,闺蜜打电话吐槽: 说自从孩子在家上网课后,她每天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放手不管吧,孩子坐在电脑前抠两小时的本子,也不会听老师一句话; 稍加管教吧,孩子就又哭又闹,搞得家里鸡飞狗跳。 闺蜜不知道是做个“佛系妈妈”,坚持快乐教育呢?还是化身“虎妈”,逼孩子一把? 这个问题,想必是不少父母的困扰。 其实,资深教育家张振鹏早就给出了答案。 他说: 吃苦,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加油站,是孩子踏上人生光明大道的必须。 所以,父母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学着做一回“狠心”父母。 毕竟,从小“被逼”和“没被逼”的孩子,20年后过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01、快乐教育,其实是一场骗局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说是厦门的一家手机专卖店,被一群辍学少年,在30秒内洗劫一空。 在警方公布的视频里,看见这群孩子凌晨两点撬开门,兴高采烈地进行盗窃。 案子很快侦破,警方发现,这群十四五岁的孩子有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缺少父母的管教。 他们不爱读书,家长就任由他们辍学; 他们想混社会,家长也无能为力。 与其说孩子们不服管教,不如说是父母一味地纵容。 就像哲学家卢梭说的: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虽然,生活中这种极端的例子并不多见,但却有不少父母误解了“快乐教育”的意义,一味地溺爱、放纵孩子。 孩子不集中精力写作业,索性让孩子玩会儿吧; 孩子才弹了半小时钢琴,就怕孩子累着; 孩子不想上学,就直接编个理由帮孩子请假…… 凡事孩子一不开心,这群家长就立马放下原则,千方百计地哄孩子高兴。 在他们看来,“快乐教育”的本质,是快乐,而非教育。 最终,孩子是快乐了,但学习成绩却一塌糊涂,甚至误入歧途,自毁前程。 要知道,孩童时期,人最缺乏的就是自制力,最擅长的就是随心所欲,知难而退。 如果你不逼孩子一把,看似给了他们快乐的童年,却在孩子的未来,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你不舍得让孩子吃读书的苦,他将来就得吃生活的苦; 你不忍心管教孩子,将来社会就会替你给他教训。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别再盲目信奉“快乐教育”的骗局, 好的教育,永远是反人性的。 正如钱文忠教授所言: “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呢?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规劝、约束,甚至是严厉的教导。 02、父母心狠一点,将来孩子的路好走一些! 还记得《中国诗词大会》上的无臂男孩彭超吗? 他虽然身有残疾,但却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成为该节目的首位擂主。 他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狠心的“父母”。 6岁那年,彭超因触碰高压线失去双臂,可就在他做完手术20多天后,父亲彭昌富就让他用脚练习写字。 当时彭超身上缠着纱布,心情异常烦躁,他气愤地把笔踢在地上,冲父亲吼道: “我伤口疼,能不能不练了?”没想到,彭昌富一点也不心软,愣是逼他继续写。 直到看儿子写完一张纸后,他才背过身去留下了心疼的眼泪。 之后的日子里,这位父亲更“狠心”,他盯着彭超学习、读书、锻炼,不让儿子有一点松懈。 后来,彭超不仅爱上了读书,还以高分考入大学,又站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惊艳了所有人。 彭爸爸之所以狠心,是因为他明白人生的路不好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诚然如此,想要孩子未来的路好走,就得从小培养他的能力,锻炼他的意志,而这些怎么能少得了父母的培养? 心理学家本杰明做过一项社会实验,他采访了很多社会精英,问他们是如何度过童年的。 结果令他十分震惊: 这些人成长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受过父母严厉的管教。 教育界盛传过这样一个公式: 1.01代表孩子每天努力一点点,日积月累下,量变催生质变,孩子会有很大的进步; 相反的,0.99则代表每天松懈一点点,长时间下来,孩子也会比别人慢一大截。 而决定差距的0.1,全在父母如何引导。 有位学霸家长曾说: 孩子缺少自制力,不主动是常态,当我们不忍心催他们,逼他们,将来他被同龄人甩在后面,早晚有埋怨我们的一天。 父母有老去的一天,孩子也终将走入社会,谁也不能庇护谁一辈子。 狠心让孩子吃点苦,受点委屈,关键时候推孩子一把,他将来的路才会好走一点。 03、优秀的父母,都舍得逼孩子 想要孩子变得独立、自律,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像教练一样时时鞭策。 那如何成为“教练式”父母呢? ① 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前段时间,一对双胞胎兄弟火了。 高考那年,哥哥李世乾以667分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弟弟李世坤以654分考入四川大学。今年,兄弟俩同时被保送北大。 不少人向他们的父母取经,兄弟俩的父亲说: 很简单,就是和他们一起看书。 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远胜过喋喋不休的催促和唠叨。 教育部研究显示: “影响孩子成绩的第一因素是学生家庭和他本人,这一因素能起65%的作用。” 父母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孩子自然会爱上阅读;父母克己自律,坚持运动,孩子也不会好吃懒做。 若想孩子优秀,家长们就要先从自身做起,成为孩子的榜样。 ② 想要孩子出息,就得从小立规矩 生活中,从来不缺令人恼火的“熊孩子”。 我们时常看到类似的新闻: 谁家孩子在公用场合大吵大闹,又或是高空扔玩具砸伤路人,又或是故意推孕妇下楼…… 我们在指责孩子的同时,别忘了每个不守规矩的“熊孩子”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有人说:“懂规矩,是孩子成才的第一步。” 比起好成绩、好习惯,教会孩子守规矩,显得尤其重要。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说到底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秩序与规则的世界里。 让孩子从小养成守规矩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孩子成才,还能收敛浮躁的心性,磨砺顽强的心志。③ 张弛有度,松紧适度。 俗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凡事皆有限度,过犹不及,在教育上,亦是如此。 我们即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也不能管教过严,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研究证明: 比起马不停蹄劳作的人,那些会适度放松的人,往往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作为家长,要懂得给孩子适度松绑。 孩子压力大的时候,就带他们去户外放放风; 孩子心事重重,就及时和他们聊聊天; 孩子觉得学习枯燥,就和他一起发掘学习的乐趣…… 04、我们拒做“佛系爸妈”,但也别逼坏孩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好一个孩子不容易,把握好力度最重要。 生活中,你有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抱怨? 孩子整天玩手机,打游戏,说也说不听,骂也骂不好,真是太难管了; 孩子拖拖拉拉,起床、刷牙、吃饭、练琴,不催不动弹,上学天天迟到;孩子太懒散了,家务活不干,兴趣班不爱上,也不做运动……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天性和习惯使然。 没有天生自律自觉的孩子,只有舍不得逼孩子的父母。 美国作家安娜·昆德兰说过: “有些路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又会后悔。” 人生之路如此,教育之路亦然。 身为父母,为孩子从长远打算,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
高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道德与法制 |
高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高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制| 科学| 试题: 小学| 初中| 中考| 高中| 高考| 作文: 小学| 初中| 高中| 满分| 技巧|素材|英汉词典 |
高校: 985/211| 各省市| 港澳台| 国外| 排名| 中考专辑| 高考专辑| 各省中学| 职业考试: 从业资格| 技术技能| 艺术等级| 公务员| 百年党史 |
课外: 教育动态| 教育法规| 老师榜| 家长帮| 学生派| 安全说| 古诗古文| 世界名著| 近代文学| 寓言故事| 格言名句| 阅读技巧| 在线许愿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