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深圳市心理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各位亲爱的家长朋友,在这个本应该迎接春天的季节,我们迎来了倒春寒。而比倒春寒更让我们不能接受的是疫情的加剧,孩子们不能如期返校。当推迟开学,上网课的消息发布后,深圳市的朋友圈里都被家长们的焦虑与痛苦刷屏。深圳市心理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心理教育专家们马上组织起来,为我们广大深圳家长们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下面就请打开专家们给我们送上的智慧锦囊吧! 为了帮助家长对孩子做好居家上课的家庭教育,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深圳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给予家长以下建议。 但要高效上好网课,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娱乐、生活作息,对于那些还在发展学习驱动力、提升专注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们来说很困难,极容易暴露问题,正如家长们经常苦恼的,如三催四请才掐点起床、边吃东西边学习、见缝插针玩会电脑、写作业拖拉等等。 网课期间,孩子这些一再出现并且很难改变的作妖行为不断地刺激父母神经,让父母难以忍受孩子,耐心被消耗,于是常常条件反射地批评指责孩子,做不到情绪温和地循循善诱。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认知是情绪的决定因素,先理解接纳孩子才能耐心对待孩子。智慧的家长在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前,首先会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1、为什么孩子就是拖拉? 网课期间最令父母头疼的问题,一定是孩子起床、洗漱、上课、写作业、睡觉拖拉磨蹭,孩子的拖拉磨蹭影响学习状态、降低学习效果,还影响生活作息,并且打乱了父母的计划安排,影响父母的工作,让父母头疼不已,忍不住轰炸孩子。 然而,拖拉磨蹭是大多数青少年成长中必然经历的问题,就算是成年人,也有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拖延。孩子拖拉,一方面是环境问题,没有课堂氛围,无法激发学习积极性,一方面是能力问题,是真心地做不到: 中小学生的大脑还未发育成熟,一般25岁大脑基本成熟,而目前孩子们情绪脑的发展要早于理智脑,做事情会更倾向于简单的、愉快的事,而面对困难的、易引起焦虑的事,大脑会下指令让孩子晚一点做甚至直接回避。 因此,帮助孩子对抗拖延症最好的方式不是催促,而是避免孩子对所要做的事产生负面情绪,激发孩子对所要做的事产生积极情绪。 不能自主学习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兴趣,无法激活学习内驱力。 然而,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比如说每一个小婴孩会忍不住去听、看、触摸、吮吸等方式去探索世界,这是人的最初学习行为。 那么,为什么孩子慢慢变得对学习不感兴趣?那是因为在社会的焦虑裹挟中,“学习”这件事慢慢和很多东西捆绑在一起,如父母对孩子学习要求过高演变的压力、学校较严重的同辈竞争、长期经历学习挫折得不到疏导而形成的习得性无助等。 而网课状态之下,孩子更容易对学习产生焦虑情绪,这样的状态下,父母的说教催促批评只能让孩子想办法敷衍了事,想要帮助孩子提升自主能力还得先想方设法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 ![]() 3、为什么孩子就是易受干扰? 易受干扰是网课期间孩子与父母都头疼的问题,极其影响学习效率,它和专注力能力有关,专注力能力不强则容易被干扰。 孩子易受干扰,可能是因为: (1)专注力是一种能力,和年龄、成长经历有关,同时也受基因遗传影响,如有些孩子天生就专注力极强。如果家长发现自身专注力不强,请不要过度要求孩子能够小小年纪就不受诱惑,家长不过度焦虑,接受小朋友慢慢长大。 (2)专注力也受环境影响,它像记忆力一样,既能被损害,也能通过训练得到提升。长期处于干扰环境之下,孩子专注力容易被破坏。孩子上网课期间就极容易受到客观环境干扰,大脑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刺激如不洁嘈杂的学习环境、在孩子上课写作业时父母频繁提醒监视孩子、父母经常的争吵...... 因此,想要帮助孩子不受干扰,要花时间精力去评估孩子专注力水平,有意识科学地培养孩子专注力,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专注学习工作的氛围。 ![]() 4、为什么孩子就是容易沉迷网络? 居家网课期间,单调重复的生活令孩子们的旺盛精力无法排解,孩子们沉迷网络的根本在于缺乏有趣的健康娱乐方式,因此缺乏快乐能量,躁动不安的孩子们更容易在网络中游戏、刷视频、聊天进行心理补偿。 人是关系动物,缺乏关系联结会让人缺乏生命真实感,产生生活无意义的虚无感,进而会选择不良的成瘾方式麻痹自己。若是孩子已经严重到网络成瘾,那很有可能是孩子的社会支持系统出现了问题,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有问题,让孩子感觉到孤独空虚困苦没有支持,只能将情感投入到虚拟世界当中。 因此,想要帮助孩子合理使用网络,网课期间不受网络其他信息诱惑,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正常有序健康有趣学习生活,有亲朋好友的关心关爱,真实地对现实生活产生热爱。 当清楚地了解孩子们的问题不是因为孩子懒惰而是真的还做不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家长可以抗住80%的焦虑,才能持续耐心地调动智慧去帮助孩子,而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如催促、批评、打骂这样无济于事的方式改变孩子,让孩子能够高效上网课,并且避免产生亲子冲突。 想要促进孩子自我改变,最重要的就是持续不断地真诚地不敷衍地鼓励、肯定、支持孩子。当然,除此之外,还要给到孩子实实在在的帮助: 1、帮助孩子缓解拖延症(1)帮助孩子对易拖延的事减少消极情绪,如避免让孩子对上课对写作业这样易拖延的事产生“我不行”“这很难”“做不好会被批评”等消极想法,这就需要家长们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少批评少催促,当孩子学习任务很繁重无从下手时,帮孩子把任务分成大大小小的目标,从简单的容易的着手,从感兴趣的科目开始并慢慢推进。 (2)可以尝试举例子、利用新闻事件等方式让孩子直观地认识拖拉及其后果,如为了让孩子了解拖延导致熬夜的危害,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科普知识、用熬夜导致脑损伤的新闻例子甚至是带孩子去医院由医生科普的方式教导孩子。 (3)若尝试以上方法都无效,很有可能是孩子目前即使拖延也可以解决问题,并不会带来严重的恶果,只是家长过度焦虑了。这种情况下,还需要父母放松心情,以牵蜗牛去散步的态度等待,让孩子在经历中切身体会拖延会导致不良后果而自主发生改变。 (1)避免对孩子有过于理想化的期待。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家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主动学习、高度专注,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家长可以先换位思考,将对孩子的期待调整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避免给孩子过度的压力。 (2)了解孩子目前的学业水平,与学科老师们帮助孩子制定符合水平的目标,避免孩子自我要求过高,最后因能力达不到目标产生极强的挫败感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3)帮助孩子在居家网课期间有更多其他方面的成功体验,如兴趣爱好、劳动家务、厨艺方面等等。让孩子有快乐的体验以及成就感,会提高孩子的自信,这种自信也可以迁移到学习方面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家长在网课期间要多与孩子交流,强化孩子在一些方面做得好的地方,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能被看见,被父母认可,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想要成为更好的人,进而愿意在学习方面进行努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 3、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水平 (1)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商讨、布置家中合适的学习场所。其次,家长也需修炼好自己,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打麻将、唱歌、开大音量看电视,不过度关注孩子学习进进出出盯着孩子等。让孩子能更容易集中精力投入学习。 (2)网络上有很多益智的提升专注力的小游戏,家长可以积极去寻找相关资源,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专注力,此外也可以增加亲子共同参与的活动,增进居家期间情感链接。 (3)7-10岁、10-12岁及12岁以后的孩子专注力水平分别为15-20分钟、25-30分钟及30分钟以上。若孩子的专注力明显不符合年龄该有的水平,应当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而不是一味埋怨孩子。 ![]() 随着线上课开展,孩子们趁机使用网络的机会增多,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沉迷网络的焦虑越发猛烈,忍不住把孩子使用网络这件事当做“洪水猛兽”。 然而,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在网课期间想要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完全控制孩子使用网络,几乎不可能做到,也也不利于孩子与外界连接。并且一刀切的完全控制网络的方式也会激发激烈的亲子冲突。 因此,家长需要学会放下执念,允许“网络问题”存在,然后跨越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高效地投入健康的学习与生活。家长可以这样尝试: ![]() (1)陪伴孩子加强居家活动。让孩子不再沉迷于垃圾娱乐的最好方式就是帮助孩子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枯燥的居家生活当中。因此,家长需要带动孩子每天有合理的运动、陪伴孩子做一些居家亲子活动如一起下厨、做益智游戏、散步聊天、鼓励孩子坚持至少一项兴趣爱好如音乐、绘画等。 (2)共同协商手机网络使用时间并严格管理。对青少年的网络管控不能走向两个极端,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放任不管。可以综合班级同学使用网络的时间以及老师们的建议,与孩子协商使用网络的时间,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过度使用网络。 (3)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亲子支持并帮助孩子建立良好朋辈关系支持。无论是对孩子还是成年人,当一个人的生命需求被觉察、被关注、被理解、被满足的时候,他能感觉到人生的意义,不想要虚度生活,自然而然就不会在虚拟世界寻找存在感。因此,家长需要经常性找机会与孩子独处,与孩子深入聊天,尤其是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或者哪怕只是跟孩子闲聊,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给予理解与满足,也能滋养孩子。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同辈的肯定和认可也非常重要,要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及时疏导孩子与朋友的人际矛盾,允许孩子每天有时间线上跟同学朋友聊天。 (4)及时带孩子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若孩子已经高度沉迷网络,如情绪完全受网络控制,不能使用网络就产生强烈悲观、沮丧和生活无意义感;除了上网其他什么事都不想做,已经因为网络问题颠倒作息、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业任务等现象,请不要与孩子争夺网络,而是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医或求助心理咨询师。 *以上图文转载自“深圳市心理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公众号 |
上一篇:【家庭教育】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高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道德与法制 |
高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高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制| 科学| 试题: 小学| 初中| 中考| 高中| 高考| 作文: 小学| 初中| 高中| 满分| 技巧|素材|英汉词典 |
高校: 985/211| 各省市| 港澳台| 国外| 排名| 中考专辑| 高考专辑| 各省中学| 职业考试: 从业资格| 技术技能| 艺术等级| 公务员| 百年党史 |
课外: 教育动态| 教育法规| 老师榜| 家长帮| 学生派| 安全说| 古诗古文| 世界名著| 近代文学| 寓言故事| 格言名句| 阅读技巧| 在线许愿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