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十点读书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作者 | 瑾山月 清华附小高级教师,“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李红延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内心很受触动。 某次家长会上,一个考了满分的孩子当着老师的面,跟爸爸说: “你看爸,我考了一个100分,你高兴吗?”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看似洋溢着考满分的喜悦,但老师却觉得无比痛心和绝望。 想不到,这个孩子自始至终都不是为自己而学。 就算拿了满分,成为学霸,他也只考虑爸爸的感受,认为“只有我考了100分才是好孩子”。 现实中,类似这样喜欢讨好父母的孩子,并不少见。 大家总习惯夸他们乖巧、听话、懂事,觉得孩子大了,知道要努力回报父母的栽培。 但事实上,有多少孩子,一不小心就掉入“迎合父母”的坑里,一不小心活得没有了自己? 一、有些“懂事”,不过是孩子委屈自己而已 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中有一个叫蹦蹦的四年级男孩。 表面看上去阳光温暖,实则却“懂事”得令人心疼。 看到爸爸妈妈和妹妹正在试穿新衣服,开开心心比“耶”拍照,他躲在角落里写作业。 眼睛里流露出无尽的羡慕,但他为了不打扰别人,只是默默看着,不敢参与。 吃饭时,全家人纷纷落座,他率先拿起筷子夹了鸡腿给妹妹,没想给自己留。 被爸爸当众责备不会操作煤气炉,挨了打,他一句为自己辩解的话都没有,反倒安慰妈妈: “不疼妈妈,都是我的错,之前爸爸教过我的,是我忘记了。” 更令人戳心的是,得知爸爸妈妈不带他一起去上海,是因为他成绩下滑得厉害。 他没有半句怨言,继续告诉妈妈“没关系”。 看到他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成熟气质,真让人难以相信这不过是个11岁的孩子。 别说妈妈看到他的懂事心里难受,就连在场的观察员,都忍不住替他委屈。 很多时候,父母教育孩子总习惯叮嘱他“听话点,爸爸妈妈照顾你很辛苦的”“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让我们高兴高兴”…… 这些话听起来轻巧,却不知道在孩子心里,会变成一种自我价值换算。 敏感的他,会默默琢磨父母要他“乖巧”的动因,以为只有自己做好了,努力迎合父母,才配得到爱。 他的顺从,不过是为了讨得父母欢心,让父母觉得他很好,很令人省心。 既然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额外的关注,他便收起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把委屈和怨言收起来。 他不说,父母也不会知道他的“伪装”。 二、一味地讨好父母的孩子,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身边一位从事将近20年初中教学的朋友说: “以前觉得学生听话点好,不吵不闹,不影响上课秩序,学习成绩也好,谁教谁脸上有光。 可当了班主任这么多年,才发现,那些看上去越懂事的孩子,实际上过得最惨。 父母要他们做,他们就做,即便自己不喜欢,也不会表达出来,一点自己的主见也没有。 等到上了高中,读了大学,毕业后,他们也是唯唯诺诺,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 混到最后,连不如班上那些成绩一般的捣蛋大王。” 朋友的分享,不无道理。 我一个邻居小孩,就是这样。 从小到大,她聪明、勤快,父母工作忙经常加班,她一个人回家,学习,做饭,照顾弟弟。 有时候弟弟任性,和她争吵,她从不急眼。 被妈妈误会她欺负弟弟,她也是默默忍受,憋着泪,不想辛苦养家的妈妈还费口舌批评她。 总之,她是邻里难得的“乖乖女”,却在成年时爆发了情感问题。 大学期间,她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俩人交往,她把“讨好父母”的那一套全用在对方身上。 要她删掉所有的异性,她照做; 要她搬离宿舍同居,她也没有二话; 直到后来,发现对方有暧昧对象,她为了挽留对方,把所有的积蓄全给了对方。 结果,还是惨遭抛弃,一毕业就失魂落魄回了家,整整一年多都不愿露面。 不禁想起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的: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因为他们习惯了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长期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用讨好的方式换取爱,根本得不到真爱。 这些压抑自我感受的孩子,以为不断付出,用自己的好就能做到别人希望的样子。 到头来,既赔掉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还很难享受到爱带来的享受、自由和愉快。 三、允许孩子为自己而活,是父母最大的自觉 知乎上一位网友写下自己的心声: “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告诉自己不要那么乖,叛逆点,这样反而能赢得父母真正的爱。” 孩子不缺的是物质,还有父母的教诲和道理。 他缺的,是那份来自父母的认同和允许,认同他的不一样,允许他不“乖”,为自己而活。 既然如此,那么请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样教育他: 1、多关注孩子,觉察他的感受 前段时间参加家庭教育讲座,讲师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父母才是那个能根治孩子问题的心理医生,因为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孩子经历什么,感觉如何,父母理应一清二楚。” 大部分在孩子成长后期才意识到问题的父母,都是因为缺少对孩子的敏感度。 以为孩子不哭不闹,就是没事。 却不知孩子把一切负面的情绪,可怕的感受全压在心里。 但他始终是个孩子,演技再好,也有穿帮的时候。 所以,身为父母,一定要多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社交,敏锐觉察他的感受。 唯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成长最不稳定的时光。 2、提要求前,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著名儿童教育家王素梅在书中讲到一个故事。 5岁的乔治很淘气,经常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还喜欢拆掉妈妈买的玩具,甚至还想拆电视机。 家里的保姆每次看到他这样,都会阻止。 可爸爸却不同,从不急于否定乔治的做法,而是先听他怎么说。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的所思所想远不及父母看到的那么简单。 如果单纯从大人的标准判定孩子行为妥当与否,往往会打压孩子的积极性,影响他的成长。 在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后,父母应该要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他先说。 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父母听听孩子的心声,远比强迫孩子必须听自己、影响亲子关系要强。 3、孩子的表达和预期不一样,请“尊重”他。 作为父母,难免会以自己过来人的标准、成年人的视角来要求孩子。 一发现孩子的所作所为和自己预期不同,往往容易先入为主,否定或批评孩子。 越是这样,越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试想一下,他兴致勃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说出来,得到的不是理解和尊重,反倒是奚落和谩骂。 心里会有多委屈,多不愿意再和父母讲? 李玫瑾教授说:“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意志。” 尊重孩子和自己预期的不同,说到底,是允许孩子活出自我最为关键的一步。 蔡康永说: “对小孩来讲,父母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变成父母要他变成的人。” 深以为然。 相信每一个父母,都竭尽自己所能爱孩子,培育孩子,盼望他早日成才,日后过上幸福生活。 但前提是,一定要允许他有自己的个性,接纳他的特别,甚至是那些不可爱的方方面面。 相信在正确的指引下,他们懂不懂事,都能出于对父母的爱,而不是因为怕父母失望。 图片 | 视觉中国 |
高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道德与法制 |
高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高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制| 科学| 试题: 小学| 初中| 中考| 高中| 高考| 作文: 小学| 初中| 高中| 满分| 技巧|素材|英汉词典 |
高校: 985/211| 各省市| 港澳台| 国外| 排名| 中考专辑| 高考专辑| 各省中学| 职业考试: 从业资格| 技术技能| 艺术等级| 公务员| 百年党史 |
课外: 教育动态| 教育法规| 老师榜| 家长帮| 学生派| 安全说| 古诗古文| 世界名著| 近代文学| 寓言故事| 格言名句| 阅读技巧| 在线许愿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