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 音乐之声 原文
2021-10-25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第16课 音乐之声 一、重点字词 1.汉字注音 峥嵘zhēng róng 山麓lù 鳞次栉zhì比 涟漪lián yī 嬷嬷mó mo 弥撒mí sa 远眺tiào 2.词语解释 (1)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2)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3)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4)老成持重: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 (5)固执己见: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二、重点句子 1.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山的山崩上尚未化尽的残雪魔魔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2.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群山唱着古老的歌儿,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房。 三、阅读理解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⑴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⑵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⑶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⑷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四、文学常识 1.《音乐之声》的作者是勒曼,是美国剧作家。 2.电影文学剧本是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时间的限制。但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3.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飞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五、课文原文 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乐声在旷野中荡漾响。钟声嘹亮。 ………… 山麓下。 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座落在绿树浓阴中。 ………… 山上。 流连忘返的玛丽亚在山坡草地上远眺群山,她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声歌唱《音乐之声》: 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 群山唱着古老的歌儿, 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房。 我的心要把听到的歌儿欢唱。 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 它的翅膀不停地扑腾; 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 深深地叹息; 像在石头上翻滚的溪水一样欢笑; 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 每当我的心感到寂寞,我要到山里去, 我又会听到过去听到过的歌儿, 我的心又会充满音乐之声, 我又会放声歌唱。 玛丽亚伫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 古老的修道院优雅、肃穆,从院里传来阵阵唱圣诗的和谐女声。 修道院内。 修女们从各处走来,端庄严肃的修道院院长、大嬷嬷贝尔塔和玛格丽塔三人正容款步走入经堂,一起虔诚地做日常功课。 钟声响起,院长顶礼膜拜,众修女齐声唱起《哈利路亚》。 院场上。贝尔尼斯嬷嬷急匆匆走来,对院长说:“院长嬷嬷。”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 贝尔尼斯不无抱怨地说:“哪儿都找不着她。” 院长问:“玛丽亚?” 贝尔尼斯:“她又跑到外头去了。” 大嬷嬷贝尔塔生气地:“也许……应该在她脖子上拴个铃铛。” 玛格丽塔大嬷嬷对贝尔尼斯说:“牲口棚去过吗?你知道她最喜欢牲口了。” 贝尔尼斯:“我到处找遍了,想得到的地方都去了。” 院长:“贝尔尼斯嬷嬷,别忘了这是玛丽亚,就应该到想不到的地方去找找。” 院长和两位大嬷嬷边走边接着谈论这件事。 贝尔塔按捺不住了,她说:“哦,院长嬷嬷,这下你对玛丽亚完全不适合当修女不会再有什么怀疑了吧。” 老成持重的院长不动声色地说:“我的困惑,主会指点我的,贝尔塔嬷嬷。” 边上的玛格丽塔不以为然地:“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样暖和。” 贝尔塔固执己见地说:“我们现在不是在谈什么黑羊白羊的,玛格丽塔嬷嬷。在所有见习修女当中,我看玛丽亚是最没希望的。” 她们三人来到一个小院子,院长一面说着:“孩子们!孩子们!”止住了两位大嬷嬷的争执;一面对迎上来的众修女说:“我们正在议论某些人申请当修女的资格问题,负责管理见习修女的大嬷嬷们为了帮助我决定……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嬷嬷,你觉得玛丽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嬷嬷?” 阿格塔:“玛丽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亚嬷嬷,你说呢?” 索菲亚:“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丽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娅(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娅(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丽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就说:“你说吧,玛格丽塔嬷嬷。” 玛格丽塔(唱):玛丽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齐放声地笑了。 院长见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院长(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玛格丽塔(唱):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 索菲娅(唱):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院长(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贝尔塔(唱):可她就是坐不住,听不进你的话。 院长(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玛格丽塔(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院长(唱):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索菲娅(唱):只要跟她在一块,我就晕头转向,分不出东西南北。 阿格塔(唱):像变化莫测的天气。 卡塔林(唱):飘啊飘的羽毛。 玛格丽塔(唱):她真可爱。 贝尔塔(唱):她真可怕。 玛格丽塔(唱):她像绵羊。 索菲娅(唱):她比祸害还祸害, 赶得黄蜂没处藏。 阿格塔(唱):她比异教徒还异教徒。 玛格丽塔(唱):时而温柔,时而野。 卡塔林(唱):像个孩子,像个谜。 贝尔塔(唱):叫人头痛。 玛格丽塔(唱):叫人爱。 院长(唱):像个小姑娘。 众说纷纭的修女们只好一齐双手合十,仰脸向天齐唱: 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众修女(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院长(唱):可她就是坐不住, 贝尔塔(唱):听不进你的话。 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突然“砰!”的一声开门声,接着一阵急促而响亮的脚步声打断了修女们的争论。 玛丽亚像阵风似的跑进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腾出两只手来,飞快地按两下抽水唧筒的手柄,又用双手赶紧承接住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胡乱地往脸上抹了一把,再捡起衣服三脚两步地冲到院长的面前。 突然,她发觉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她连忙放慢砰然作响的脚步。立定之后,她小心翼翼地向旁边探视修女们,看到大家都以严厉的眼光看着她,便摇了摇头无奈地走了。 表情各异的修女们合唱最后一句: 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大家就这样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