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内容主旨: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落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本书于 1928 年结集出版,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狗·猫·鼠》表现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批判了封建家长制《无常》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童年在百草园和三昧书屋的生活趣事;《父亲的病》揭露过去社会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琐记》描写了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的形象:《藤野先生》描写了一位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范爱农》记叙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
阅读指导:
一,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虽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作品中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个人体会,也会丰富我们每个人对童年的体验,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你可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二,读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经典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社会人生,具有长远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比如,《五狷会》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至今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语题。
三、读经典作品,更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联网接轨。鲁迅的作品在当代中国,已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读鲁迅,会比读当下流行的那些“文化快餐”书籍有更多的收获。
四,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这可能是时代变迁或语言形式上的生疏造成的。为消除隔膜,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
人物形象:
1.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心生不满,但是当她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时,又使鲁迅对她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既有愚昧迷信的一面,又有真诚善良的一面。
2.父亲,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这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3.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4.范爱农,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艺术特色:
一、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作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中,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的生动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二、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这个“鬼”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三、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如在《父亲的病》中,作者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虽没有正面指责,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四、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又如《无常》—文,把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作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意蕴丰厚。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六、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旧学老先生寿镜吾,《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农村劳动妇女阿长,《藤野先生》中教学严谨的日本教授藤野严九郎。
专题探究:
专题一:鲁迅的童年
示例:鲁迅的童年是幸福的,但也有不美好的地方。他是体面的大少爷,并且备受亲人疼爱,在疼爱鲁迅的亲人当中,还有一位特别的亲人,那就是他的文章中曾多次出现过的,他的保姆“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曾有介绍,长妈妈为鲁迅买来了“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绘图的《山海经》,令鲁迅非常感激。教材百草园则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等,都给鲁迅的童年增添了无数趣味。
即使是读书的时候,也是快乐的,至于读书的情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极有趣的描写:本是老师让孩子们读书,但老师往往比孩子们读得更陶醉,更投入,孩子们则在下面做戏、画画儿。
但是童年也有不美好的地方,如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就追忆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五猖会》则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心灵的伤害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解。这些都是童年不美好的表现。
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示例: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深情怀念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遇到的恩师——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是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可他却没有丝毫民族偏见,关心别国学生的学业。他热心指点鲁迅的学业,“是为中国”“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写藤野先生时,无论写他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自我介绍、耐心细致地改正鲁迅的听课笔记和解剖图,看到鲁迅成功地进行了解剖实习的高兴状况以及鲁迅要离开仙台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都只是简练的几笔,没有粉饰,没有渲染,但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示例: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自己鲜明的观点。
其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羽知欲。
鲁迅在三味书屋询问教书先生“怪哉虫”事,先生不仅拒绝回答,还很不高兴,这挫伤了孩子的求知心。孩子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不管孩子提出什么问题,老师都应该子以肯定和表扬,欣赏他的这种求知精神。
其二,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鲁迅在《琐记》中提到衍太太,她见到孩子吃冰,不仅不制止,还加以怂恿,鲁迅对此深恶痛绝,他在日常生活中特别重视纠正孩子的过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哪怕一件小事也不放过。在严管中还需培养其良好的品质,让孩子分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