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1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本次考试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强烈情感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尤其是抒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更能解决新时代诗歌缺钙的问题。 B. 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认为“宏大写作”缺乏诗性,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 诗歌要有崇高思想,听取伟大心灵的回声,在回归自我和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学会与之对话、对抗,并超越它们。 D. 新时代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努力找到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应继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崇高传统,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 B.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对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超越,情感高度并不一致。 C. 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引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的伪崇高。 D. “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联动,是诗歌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B. 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 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D. 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二中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请结合节选的诗歌内容谈一谈材料二这么说的理由。 请你们张开双臂欢迎我①吧, 让我把花束和香气, 把阳光和温暖, 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节选自艾青《太阳的话》(1942年1月14日写于延安) 注释:①“我”指太阳。 【答案】1. B 2. C 3. C 4. ①首先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指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②主体部分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③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然后采用并列式,从“真情”和“思想”两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进行总结。 5. ①新诗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展现诗歌的艺术性。选段中,诗人艾青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花束”“香气”“阳光”“温暖”等积极明朗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温暖明媚的氛围,充分展现了诗歌的艺术美。 ②新诗更需保持介入生活的深度与广度,展现社会性、人民性。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发了愿将延安的斗志昂扬、积极抗战、充满希望的情绪传递给国人,鼓舞抗战的浓浓爱国之情。 ③这个片段,不失语言的艺术性,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表现了作者与时代、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意识。很好地示范了新诗写作可以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合二为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诗人在强烈情感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可知,并不是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C.“在回归自我和顺应自然的基础上”错误。由原文“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可知,原文说的是“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 D.“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只是一些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而不是诗歌创作中存在“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问题,并会导致诗歌不能照亮社会与心灵的问题。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曲解文意,“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的伪崇高”错误。通读材料一可知,应是“提醒新诗创作者力避‘假小空’”。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当下的诗歌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A.仅指出新时代诗歌写作在“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方面的变化。 B.描述了伟大诗人抱负远大、不畏困难、勇敢搏击的特征。 C.强调了新时代诗歌写作的方向,与材料二观点吻合。 D.强调重心是诗人的语言技艺问题。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开头即提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这是材料的观点句; 接着列举了诗歌的崇高美的多样化,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接着采用并列式结构,从“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两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后总结“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也要……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可见主体部分是采取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艾青的诗歌选段中用四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写出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的事物。“花束”“香气”“阳光”“温暖”,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花束”和“香气”能使人神清气爽,“阳光”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使人驱除寒冷。诗人想象丰富,以“花束”“香气”“阳光”“温暖”等积极明朗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温暖明媚的氛围,充分展现了诗歌的艺术美。 “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诗歌选段中,作者就用富有激情的呼唤,表达出太阳渴望走进小屋的急切心情。“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因为人们居住的房屋门窗紧闭,终日看不到阳光,所以太阳才急切地呼唤:“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祈使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的反复出现,表达了太阳急于走进小屋的心情。诗人借太阳之口,表达了热爱光明、追求新生活的心声;借助“花束”“香气”“阳光”“温暖”这些意象,抒发了愿将延安的斗志昂扬、积极抗战、充满希望的情绪传递给国人,鼓舞抗战的浓浓爱国之情。 可见作者是将个人的体验与社会大生活紧密结合,很好地示范了新诗写作可以艺术性与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合二为一。所以说“艾青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云中村 阿来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上鬃毛翻卷。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他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年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其他幸存的人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 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阿巴在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老家的山货为招牌,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我不能要工资以外的钱。 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他们在水泥站台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冈,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儿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有删改) 文本二: 我自己就生活在故事里那些普通的藏族人中间,是他们中的一员,我把他们的故事讲给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民族、社会、文化甚至国家,不是概念,更不是想象。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一个人的集合,才构成那些宏大的概念。要使宏大的概念不至于空洞,不至于被人盗用或篡改,我们还得回到一个一个人的命运,看看他们的经历与遭遇,生活与命运,努力或挣扎。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这几乎就是他的使命,是他多少有益于这个社会的唯一的途径。……依一个小说家的观点看,去掉了人,人的命运与福祉,那些宏大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在我的理解中,小说家是这样一种人,他要在不同的国度与不同的种族间传递信息,这些讯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都是关于沟通与了解,尊重与同情。 (节选自阿来《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受奖辞》)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时间,一个是地震发生的5月,一个是离开四年多后的当下。地震后,村民离开大山去安置点居住,四年多之后,阿巴重回故土。 B.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那里”是指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在那里都有失去的亲人,暗示了阿巴此行的重要目的是告慰死者。 C. 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以为解放军“补鞋”、亲吻他们的手的方式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了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D. 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红嘴鸦归巢,阿巴回到村落。阿巴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传达出阿巴对生命的思考。 7. 下列对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B.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东西的褡裢、阿巴穿的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C. 小说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村人以歌声为阿巴送行的场景,语言生动形象。 D. 小说的语言高度凝练,整散句兼用,尤其善用短句,笔法灵活,摇曳多姿,感情深沉饱满,极具感染力。 8.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请结合文本二,阐释《云中村》主题的多重意蕴。 【答案】6. C 7. A 8. ①从叙事视角来说,主要运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通过阿巴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叙事抒情,代入感强。②现实与回忆交织,回想地震,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回忆解放军救灾和村民送别的情景。这种写法使叙事更为集中,情节更丰富完整,主题内涵更深刻。③多用对话,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谈话来表达移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感情真挚,结构紧凑。④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之美。 9. 小说描写了一个个具体的人,包括云中村的移民、阿巴、李老板、彭措家孩子的父亲、琼吉家的老奶奶等人物,通过他们的经历与遭遇,生活与命运,努力或挣扎,去表现民族、社会、文化甚至国家的宏大概念,表现时代的主题。 ①主题一:解放军与人民的情谊。通过解放军救灾与阿妈对解放军吻手致谢、彭措为解放军补鞋来体现。 ②主题二:对逝者的缅怀和对故乡的依恋。通过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表达了村民们对亲情的重视。 ③主题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通过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给阿巴送钱,地震救灾中汉藏军民互相关照体现。 ④主题四:对藏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通过对阿巴对马的味道的依恋,郑重地换回藏族服饰,以及以祈祷和歌声送别来体现。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美德”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以‘补鞋’‘吻手’的方式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和“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错误,没有神态描写。根据“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喝五粮液”“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分析,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作用,要从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等角度进行思考。 细读文章可以发现,本文主要用对话、现实与回忆交织、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等方式来叙述云中村的故事。 从叙述的方式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多用对话,通过阿巴与村中人的对话,与移民村老板的对话,在这些对话的过程中展现移民村村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如“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 从情节安排的角度来看,文章开头说“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来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将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叙事更为集中,交代必要情节,展示事件来龙去脉。如当初的地震以及解放军救灾的情况,如现今的移民村,相互补充展现事件的过程。 作者在讲述云中村故事的时候,将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如“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之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联系文章内容和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作答。 (1)从文中来看,全文围绕“阿巴回村”的故事来写,在阿巴与村民接触过程中的对话,字里行间流露出阿巴及移民村的人们对故乡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如“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2)在阿巴回村路上面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中,从侧面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如“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运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3)由“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我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分析,家具厂的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为阿巴送行,并送他一笔钱的过程中,展现了地震救灾中汉藏同胞一家亲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地震中军民互相关照更是凸显了这一点。 (4)由“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缎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分析,小说通过对阿巴对马的味道的依恋,郑重地换回藏族服饰,以及以祈祷和歌声送别,表达了对藏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总之,《云中村》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个具体的人,包括云中村的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里的移民,在汉族老大哥厂里上班的阿巴,给阿巴钱的李老板,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的彭措家孩子的父亲,“吻手阿妈”的琼吉家的老奶奶等人物,小说叙写了他们的经历与遭遇,生活与命运,努力或挣扎,是为了表现民族、社会、文化甚至国家的宏大概念,表现时代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元年春正月丁未朔,隋恭帝诏唐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二月己卯,唐王遣太常卿郑元璹将兵出商洛,简南阳,左领军府司马安陆马元规简安陆及荆襄。三月己酉,以齐公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听以便宜从事。乙卯,徙秦公世民为赵公。戊辰,隋恭帝诏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王谓僚属曰:“此谄谀者所为耳。孤秉大政而自加宠锡,可乎?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考其实不及五霸,而求名欲过三王,此孤常所非笑,窃亦耻之。”或曰:“历代所行,亦何可废!”王曰:“尧、舜、汤、武,各因其时,取与异道,皆推其至诚以应天顺人,未闻夏、商之末必效唐、虞之禅也。”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五月成午,隋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遣刑部尚书萧造告天于南郊,大赦,改元。六月甲戌朔,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瑀孜孜尽力,绳违举过,人皆惮之,毁之者众,终不自理。上尝有敕而内史不时宣行,上责其迟,瑀对曰:“大业①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其易在前,其难在后。臣在省日久,备见其事。今王业经始,事系安危,远方有疑,恐失机会,故臣每受一敕,必勘审,使与前敕不违,始敢宣行,稽缓之愆,实由于此。”上曰:“卿用心如是,吾复何忧。” 诏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有司,量才选用。”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注】①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B. 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C. 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D. 唐王既克/长安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始祖,世祖,多用作开国之君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 B. 三王,一般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也就是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C. 改元,指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改元”,也称建元。 D. 民部,即户部,汉置民曹,主财用,隋改称民部,唐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王派遣郑元璹攻打南阳,派遣马元规攻打安陆等地,授权齐公李元吉随机处置事务,后来隋恭帝下诏划拨十个郡来增扩唐国范围。 B. 对于隋恭帝赏赐的九锡之礼,唐高祖认为自己是不能接受的,在和下属官员辩驳一番之后,他把九锡殊礼都归还给了主管的官员。 C. 萧瑀孜孜不倦地帮助唐高祖处理日常事务,纠正各种违法行为,检举他人的过失,虽然遭受很多人的诋毁,但他始终不为自己申辩。 D. 面对唐高祖的责备,萧瑀解释说,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有关官员不知如何处理,现今他要勘定,导致救令延时宣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若循魏、晋之迹,彼皆繁文伪饰,欺天罔人。 (2)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14. 文末唐高祖李渊在诏书中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国家的兴亡,都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若说一定要照着魏、晋的轨迹,那全都是繁文缛节,欺天骗人的。 (2)唐高祖委任萧瑀掌管日常事务,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掌管的。 14. (1)意在引导舆论,隋朝的灭亡是天意,李渊登上皇位也是天意,隋灭唐兴乃天命所归。(2)借此为其不依旧闻,选择宽大处理隋皇室后裔提供依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克”是攻克的意思,宾语应该为“长安”,不需要断开,排除BD。 “郡县长吏及……羌酋长”为“争遣子弟入见”的主语,“子弟”为前面“遣”的宾语,也是后面“入见”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排除C。 句意:唐王攻克长安之后,便致函通告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至巴蜀,各地的郡县长官、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见唐王请求归顺,有关衙门每天要回复数以百计的信函。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也称建元”错误。“改元”和“建元”不同。“建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第一次建立年号。“改元”,在建元之后,一个皇帝多次改变年号。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D.“以前高祖的某些敕令会前后相矛盾”错误。结合“大业之世,内史宣敕,或前后相违,有司不知所从”分析,隋炀帝大业年间,内史宣布命令有时前后相反,负责的部门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此处说的是敕令出现前后矛盾的是“大业”年间,而“今王业经始”已经明确“大业”与唐高祖无关。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循”,遵循,依照;“伪饰”,虚假矫饰;“罔人”,欺骗他人,欺诈之人。 (2)“委”,委托,托付;“委萧瑀以庶政”,“以庶政”作状语,状语后置句;“无”,无论;“关掌”,掌握,掌管。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分析,国家兴亡的效验,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也就是说朝代的兴替,不是人力所决定的。言外之意应该是由天意决定的。那么,此时陛下的大业刚刚开创,也就是李渊开创的帝业是天意,隋朝灭亡也是天意。强调天意的影响。 结合“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并付有司,量才选用”分析,近世以来,时运变革更新,以前朝代的皇帝宗族,没有不被杀戮除灭的。隋朝的蔡王杨智积等王室子孙,都交付有关官署,量才使用。以前朝代的皇帝宗族,没有不被杀戮除灭的,现如今选择宽大处理隋朝的蔡王杨智积等王室子孙,他说“兴亡之效,岂伊人力”,明显为该做法提供依据。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春季,正月丁未朔(初一)。隋恭帝下诏允许唐王佩带宝剑穿鞋上殿朝见,行礼时不必通报姓名。唐王攻克长安之后,便致函通告各郡县,于是东起商洛,南至巴蜀,各地的郡县长官、盗贼首领、氐羌酋长,争相派遣子弟见唐王请求归顺,有关衙门每天要回复数以百计的信函。二月,己卯(初四),唐王派太常卿郑元领兵从商洛攻取南阳;派左领军府司马安陆人马元规攻取安陆及荆州、襄州。三月,己酉(初四),唐王以齐公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允许他有权随机行事。乙卯(初九),改封秦公李世民为赵公。戊辰(二十三日),隋恭帝下诏将十个郡增加给唐国,仍然以唐王为相国,总理百官,唐国可以设置丞相以下官吏,又加唐王九锡。唐王对手下的官员说:“这是阿谀奉承的人干的事,孤自己把握大政又给自己加优宠和九锡,能行吗?若说一定要照着魏、晋的规矩,那些都是些虚礼,欺骗人的;他们实际的作为赶不上春秋时的五霸,而追求的名声却想超过禹、汤、文王三王,这样的事是被经常嘲笑的,也认为这样做很可耻。”也有人说:“历朝都这样做,怎么可以废除?”唐王说:“尧、禹、汤、武王分别以自己的时机,以不同方式登上王位,但都是以其至诚上应天意、下顺民情,没听说夏朝、商代末年一定得效法唐、虞的禅位。”唐王只是把丞相府改为相国府,九锡之类的特殊礼仪,则退还给负责官署。戊午(十四日),隋恭帝禅位给唐,让出皇宫住在代邸。甲子(二十日),唐王在太极殿即皇帝位,派刑部尚书萧造在南郊祭告上天,大赦天下,改换年号为武德。六月甲戌月初,把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作为内史令。唐高祖把各种行政事务托付给萧瑀,事情无论大小没有不由萧瑀掌握的。萧瑀也尽心尽力纠正违失,举发过错,人们都惧怕他,诋毁他的人很多,但他始终不为自己辩解。高祖经常有敕命发下,可中书省不能及时宣布执行,高祖责备他们办事迟缓,萧瑀说:“隋炀帝大业年间,内史宣布命令有时前后相反,负责的部门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只好把容易执行的命令放在前面,难的放在后面。臣下我在隋朝内史省待的时间很久,这样的事都见到了。如今陛下的大业刚刚开创,事情关系着社稷安危,远方的人心怀疑虑,我担心错失机会,所以,我每接受一个敕令后,必要详加调查核审,使之与前面发布的敕令不相矛盾,然后才敢宣行,您所责备的命令迟迟没有宣布的过失,实际上是由于上述缘故所致。”唐高祖说:“你这样用心办事,我又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高祖下诏说:“近世以来,时运变革更新,以前朝代的皇帝宗族,没有不被杀戮除灭的。国家兴亡的效验,哪里是人力所能决定的!隋朝的蔡王杨智积等王室子孙,都交付有关官署,量才使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感而赋诗(其一)① 李纲 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 可惜繁华劳剪刻②,莫教风雨便残摧。 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 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 【注】①此诗约作于1128年,作者因力主抗金被贬荆湘。②剪刻:安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此时诗人正处于人生低谷,见花而生无限感慨。 B. 首联写诗人纵观花圃中不受战事影响绽放的桃李,顿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C. 二三两联写诗人对眼前盛景充满怜惜,希望风雨不要摧折这一片繁华美好的春景。 D. 诗人“以我观物”,处处见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主观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动人。 16. 尾联的领词“应笑”意味深长,它领出了尾联内容的转折,又领出了对前文诗意的深化、升华。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应笑”二字是调侃之语,表面上是以拟人手法写春花、溪山、蜂蝶等美好之景对“我”的嘲笑,实质是诗人借以表明心志。②尾联借“应笑”二字写出了诗意的转折变化,由前文的写景转为写人,由前文欣赏怜惜春花的喜悦转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沉悲慨,使诗歌更富意蕴。③“应笑”二字又自然联结了前后诗意,让前面的景中情和尾联的事中情贯穿联合,深化和升华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使诗人忧心国事、立志抵御外侮、守护山河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 “顿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错。由全诗来看,作者无时无处不在牵挂国运,首句中也有“干戈”的字样,故“宠辱偕忘”理解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能力。 “应笑”二字是作者的心理描写,是调侃之语,意思是这大好春光中的春花、溪山、蜂蝶是如此的富有生机、生命是如此快乐,它们大概会嘲笑“我”这个逐臣吧。此二字表面写自己受到嘲笑,其实是自豪之意,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使被贬谪,即使是病中,也要登台看看这大好河山,守护这美好江山; 诗歌前三句都是写景,描写春光不受战乱影响,圃中桃李杂花盛开,争奇斗艳,一派大好春色;山溪也被这美丽的花朵吸引,一路陪伴护送,映照着桃李的姿容;蜂蝶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面对这美好春光,诗人不禁担心起来,祈祷这些花朵不要被风雨摧残,表达了对春光的怜惜之情。而第四句中“应笑”二字使得话题陡转,由写景转到写人,由前文欣赏怜惜春花的喜悦转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沉悲慨,使诗歌由简单的写景而寄寓了更深刻的家国情怀,也更富意蕴; “应笑”二字不仅连接了景与人,更连缀了景中情和事中情。前三句写景中诗人“可惜繁华劳剪刻,莫教风雨便残摧”,担心风雨摧残这大好春光;而尾联中“逐臣”“客中”交代了诗人此刻的身份,暗含着诗人仕途的坎坷;而“病”则让被贬谪的人生困境更加重了暗淡的色彩,但“亦登台”三字忽然从沮丧中振作起来,即使被贬谪,即使在病中,诗人那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并未改变,他对国家山河的热爱、抵御外侮、守护国土的决心并未改变。因此,“应笑”二字串联起诗歌中的情感,并塑造了诗人的爱国者的形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2)《〈论语〉十二章》中曾子对任重而道远的解释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缤纷的落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飘零的落花中,或弥漫着春光流逝的伤感,或寄寓着青春不再的失落,或抒发了美人迟暮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度义而后动 ②.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③. 仁以为己任 ④. 死而后已 ⑤.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⑥. 化作春泥更护花(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度,悔,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Ι(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碧绿的树叶中,红艳剔透的石榴花骄傲地挺起腰身,亮出娇美的面庞。放眼望去,那朵朵石榴花,就像簇簇火苗。在蓝天和阳光下,石榴花聚合成熊熊燃烧的火海,摇荡着,呼应着,翻滚着,十分壮观。 文人们对石榴的偏爱,不吝笔墨。有的诗人细致观察石榴形象,将其描摹得 。有的诗人透过石榴外表,挖掘其内涵, 其精神,“不为深秋能结果,肯于夏半烂生姿”,不求结果,但求过程。“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石榴花不与桃李争艳,独自盛开在另一个季节,不争不抢,不卑不亢。 石榴圆润饱满,浆满汁溢的石榴籽甘甜如饴;众多石榴籽密密实实拥抱在一起,常被 紧密团结的寓意。石榴的名字可谓 ,金婴、金庞、沃丹、丹若……贵重的“金”、喜庆的“丹”,都赋予在石榴身上。火红的石榴,多籽的石榴,甜蜜的石榴,团结的石榴,或许正契合了人们祈愿的生活的样子吧! 18.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B.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C. 面对着浩瀚星空,我陷入了遐想,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 辞典可以告诉我们好多好多的知识,包括人名、地名、制度、成语、典故……的含义。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入木三分 传承 寄予 丰富多彩 B. 纤毫毕现 张扬 寄托 不胜枚举 C. 入木三分 张扬 寄予 不胜枚举 D. 纤毫毕现 传承 寄托 丰富多彩 20.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B 20. 句中把朵朵石榴花比作簇簇火苗,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石榴花和火苗的外观形状相似;石榴花的“红艳”和火苗的红在颜色上相似;石榴花和火苗所给人的火热感觉相似。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是对列举石榴名字的省略,表列举省略。 A.表示列举省略。 B.表示列举省略。 C.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表语意未尽。 D.表示列举省略。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纤毫毕现:连非常纤细的毛都显现出来了,形容完全显现出来,或暴露无遗。语境讲有的诗人把石榴形象描摹的很细致,选用“纤毫毕现”。 传承:传递和继承。张扬:将秘密的事情宣扬出去。与“精神”搭配,宣扬石榴的精神,选用“张扬”。 寄予:①寄托。②给予(关怀、同情等)。寄托:①托付,委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托付在某人或某事物上面。与“紧密团结的寓意”搭配,把这种寓意寄托在石榴上,选用“寄托”。 丰富多彩:指内容充实,品种繁多,形式多样。不胜枚举:意思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强调“石榴的名字”之多,选用“不胜枚举”。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效果的能力。 题干提示为“比喻句”,那么需要找出本体、喻体及比喻词。本句中本体为“朵朵石榴花”,喻体为“簇簇火苗”,比喻词为“像”,把石榴花比作火苗,形象生动写出了石榴花的形象特点,石榴花花瓣柔软恣意张扬,宛如火苗飞腾,体现两者的相似性。 火苗为红艳之色,以这个比喻句来写出石榴花红艳的色泽,写出两者在颜色上的相似性。 同时,“火苗”也有着热情、充满生命力的感觉,从而凸显出石榴花生命力旺盛、热情似火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的要脆弱, ① 。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等问题,而频繁玩手机也会使他们视力下降。 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往往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信息聊天,还有的同学晚上就寝时也在用手机与人长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 ② , 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休息。 因为手机收发信息比较便捷和隐蔽,所以 ③ 。这样的行为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而且败坏考纪,违反考风。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样的行为违背考纪,违反考风,而且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B. 这样的行为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而且违反考纪,败坏考风。 C. 这样的行为违反考纪,败坏考风,而且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D. 这样的行为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而且违背考纪,违反考风。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1)他们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 (2)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休息 (3)有同学在考试中用手机作弊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搭配不当。“败坏考纪”“违反考风”动宾搭配不当,改为“败坏考风”“违反考纪”。 ②语序不当。先“违反考纪”,然后“败坏考风”,最后“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句前“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的要脆弱”以及句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可推知,青少年更容易收到手机辐射的影响,故可填写“他们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之类的句子。 第①空,根据句后“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和休息”可推知此处的句式为“不仅……”,与之构成递进关系且侧重说明对自己的影响;由“在上课、自习时也会发信息聊天,还有的同学晚上就寝时也在用手机与人长时间聊天、看电子小说、玩游戏”等可知,这些行为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故可填写“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休息”之类的句子。 第①空,前句“手机收发信息比较便捷和隐蔽”是因,后句所填的应是“果”;根据后文“违反考纪,败坏考风,而且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可推知,说的是利用手机在考试作弊,故可填写“有同学在考试中用手机作弊”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美作为文化行为主要是以音乐、舞蹈、绘画等形式作为载体来表达的。美育,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人的成长离不开美育。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科学家成就的取得,与他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我的成就来源于音乐。” 毋庸讳言,一段时间里,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相对属于短板。在一些人看来,美育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美育;在具体的美育工作中,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功利导向、利益驱动现象,“考级热”就是其中一例。 针对美育工作,教育部门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家长、教师代表的意见。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家长、教师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们:大家好!很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中华之美,古来共谈。我们就是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牙牙学语时,我们含混地吐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我们对美最初的体验;学海泛舟时,我们高声诵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成长之路,繁花似锦,美的体验与培育,浇灌着我们的精神百花园。我们见过青莲居士笔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美峭景;我们品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的忧思氤氲;我们听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悠远绵长……美育正是经由生动形象来传达,以融合善和真理、力量的美感形象开蒙启智、滋润心灵,从而培养道德,涵养精神。 犹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仍记得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的确,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而美育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一直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但是,放眼当下,美育却正遭遇着尴尬的处境。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家长迫于孩子的学业压力,只能让美育靠边站;有些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有些学校任意挤占美育课程时间,美育课变成少数特长生的必修课。试问,不施以美育,何以谈人生积淀?何以谈人格气蕴?何以谈素质教育?何以谈美育中国?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的手中时,我们不仅需要具备真才实学,还应具备蓬勃昂扬的生命张力和刚健奋发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的突围显得刻不容缓。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摒弃学习的功利心,让智与美共同助力自己的成长;我真诚的祈愿家长与学校能够摒弃教育的功利心,保护好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好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探索科学的美育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 我们将是民族大任的擎举者,唯有在美的沃土中深耕不辍,才能真正强健我们的筋骨。 我们的强烈担当意识来自志士弘毅的雄浑气魄,我们的无私奉献追求来自家国情怀的精神底色,我们任重道远的担当精神来自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人生立场和态度。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 1.分析材料 作文由情境材料和具体任务材料两部分组成。情境材料由三段构成,材料第一段由“美”的作用引出“美育”的重要性,第二段引用习总书记和数学家苏步青的名言从正面论证“美育”的重要性,第三段“美育”目前遭遇的尴尬,即人们对“美育”功利性的态度。最后点出话题的情境。 本材料的话题是“美育”,“美育”就是“美的教育”,因此在行文中不能将“美育”宽泛为“美”,去谈“美”的重要性;也不能等同于“审美”,谈怎样审美,应扣紧“美育”这个话题谈美育的重要性,但如果仅仅谈“美育”的重要性也是片面和肤浅的,因为材料中体现社会和学校对“美育“”功利性的态度。因此,作文的立意指向以“美育很重要,但要去除功利化”为准确,这既能体现行文的思辨性,也是大家对“美育”应有的正确态度。 2.分析任务 具体任务材料则要求考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发言稿,展开想象与思考,作文时,考生必须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不仅要阐释自己的观点与思考,更要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这两点涉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很好考查考生的深度和广度;当然还要有对话交流意识。这些任务要求通过设置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清晰指示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实用性文体写作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立意: 1.美育是一种刚需。 2.携美育同行,作追梦新人。 3.美育是眼睛,前途一片光明。 4.搞好美育是基础,成长路上你最行。 |
高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道德与法制 |
高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高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制| 科学| 试题: 小学| 初中| 中考| 高中| 高考| 作文: 小学| 初中| 高中| 满分| 技巧|素材|英汉词典 |
高校: 985/211| 各省市| 港澳台| 国外| 排名| 中考专辑| 高考专辑| 各省中学| 职业考试: 从业资格| 技术技能| 艺术等级| 公务员| 百年党史 |
课外: 教育动态| 教育法规| 老师榜| 家长帮| 学生派| 安全说| 古诗古文| 世界名著| 近代文学| 寓言故事| 格言名句| 阅读技巧| 在线许愿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