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高中语文试卷】西安市长安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

2021-12-11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西安市长安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要节日均起源于宗教活动。祖先崇拜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就是祭祀祖先。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与祖先崇拜有关,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核心要素就暗示着,这一节日起源于稻作先民祭祀先祖神的宗教活动。
         同世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的产生也是先有语音后有汉字。音近义通,是我们先民造字遵循的一条重要编码规则:凡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古老的汉字,往往意义也是相近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往往采用同一表音符号。这也是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的重要原因。
        “宗”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初义是指设有先祖牌位的房屋,后引申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就是宗庙,后来进一步引申为祖宗的意义。“琮”字非常古老,它左边的“王”实为“玉”,右边的“宗”则既表音又表义。“琮”是史前先民的一种玉质礼器,呈方柱形或长筒形,“古者……大丧用琮”(《酉阳杂俎•礼异》),表明玉琮是用来祭祀先祖神的,大量出土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玉琮也证明了这一点。
        与“琮”类似,“粽”中的“米”指稻米,“宗”也是既表音也表义,祖宗的指向十分明确。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就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庆食物,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不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因地域和饮食习惯差异,各地粽子的外包物和辅料千差万别,但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这一内核基本没有改变。这是由祭祀对象——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至高无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除了名称和内容,粽子身上还有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粽子的牛角形状。牛角是史前南方稻作部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先民的一个重要图腾符号。粽子的牛角形状是端午节节俗的点睛之笔,也是破解端午节起源之秘的一把钥匙。
          江浙地区的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出土的大量水牛骨遗存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我国先民已进入牛耕时代。在甲骨文中,“牧”字表现的就是一人手牵着牛耳在稻田踩踏的生动情形。“牧”不仅是我们先民成功驯服野生水牛的证明,更是南方稻作部落领袖神权的象征,“执牛耳”象征最高权威即源出于此。
          “牛首人身”的形象,在我国学界一直被视为神农氏的标志。在《山海经》一书中,“牛首人身”形象多次出现,其频率仅次于人鸟组合和人蛇组合的形象。相比南方水牛牛角,北方旱地黄牛牛角要短得多。甲骨文中的“牛”字有着一对长长的牛角,描绘的显然是南方的水牛。无论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器物上獠牙神兽上的“牛首”,还是北方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玉器中的“牛首”,均呈现出南方水牛牛角的鲜明特征。“牛首人身”形象,其实就是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神之一。
         虽然我国各地的粽子形状不一,但都保留着基本的牛角形。即使在北方的粟作区,用菰叶包裹的黍米粽也是牛角状,历史文献称其为“角黍”。粽子的牛角状清楚地表明,端午节祭祀的对象是南方稻作部落的先祖神。
(摘编自郭汉闵等《端午节始源新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午节与华夏民族的大多数重要的传统节日一样,起源于祭祀祖先的宗教活动。
B.所有的粽子外形都像牛角,主要原料都是糯米,这些都与其祭祖意义密切相关。
C.在“琮”和“粽”两个汉字中,左边的“王”“米”表明材质,右边的“宗”表音兼表义。
D.甲骨文中的“牛”字和一些文化遗址中的“牛首”形象,都具有南方水牛的某些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说明音近义通的造字规则,为后文论述“宗”“粽”等字的内涵提供了依据。
B.文章在“牛首人身”先祖神形象与粽子牛角形的关系上用笔较多,论证比较充分。
C.文中多处引述《左传》《酉阳杂俎》等文献资料和相关的语言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首段亮明观点,中间紧扣中心展开论证,尾段对全文归纳总结,行文脉络明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先民非常重视祭祖活动,在他们的精神信仰中,祖先崇拜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B.汉字的音、形中都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像“粽”“牧”这样的形声字就是这样。
C.我国学界认为“牛首人身”形象是神农氏的标志,相关文物资料否定了这一观点。
D.民间传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实际上今天的端午节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5头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迁徙数百公里,且有继续迁徙的趋势。罕见的“象群北迁”引发全民关切,形成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
眼看着大象“旅行团”一路“逛吃”北上,有关各方围绕“大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离家”“如何回家”“如何保护”等问题展开研探和科普,人们重新认识了野生亚洲象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以及云南为保护亚洲象所付出的努力。在这场“全民观象”中,构建人象和谐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伤害、不冲突是人们的普遍共识。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编自字强、赵珮然《“全民观象”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
材料二:
 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
        连日来,云南象群北迁一事,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媒体的目光。可以看到,象群受到了沿途各地的优待。人们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一路投喂;又疏散了沿途民众,封闭了相关街区,为它们让路。
        对待动物的态度,被公认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这批大象所受到的优待,就是中国社会文明水准的体现,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一种态度: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社会是愿意付出成本的。
对此,外国网友纷纷写下诸如“感谢中国”“中国做得真不错”等留言。尤其是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温馨一幕,更引得各路网友用各种语言写下“可爱”。
          这群大象堪称“国际象导”,带领全世界近距离地观察中国。话题不觉间溢出了大象之外,“原来中国还有热带雨林”“位于西南的昆明居然有800万人”……这都丰富了国外网友对中国的认知,让全世界以独特的视角认识了中国,以及中国为生态保护所付出的努力。
        一次大象北行的偶然事件,却在相当程度上推广了中国形象,并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正向反馈,这可以说是“中国故事”一次生动、成功的讲述。
(摘编自夏研《善待“一路象北”,讲了一个“中国好故事”》)
材料三:
         近来,围绕象群北迁,各方人士议论纷纷,甚至有一些自媒体视频播客、博主,为了吸粉丝、扩流量也赶去当地搞直播,把大象北迁这样一个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
         应该说,针对亚洲象北迁引发大众关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是件好事。但是,对大象北迁事件,我们现在更需要冷静理性的思考和全面科学的研究。相关专家指出,此次象群长距离北迁事出反常,可能有着复杂的背景和现实的内外因素,不宜过度解读或过早下论断,也不应过度炒作或娱乐化,避免对科学研判和解决象群问题造成干扰。
         中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保护野生动物,云南各地在亚洲象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大象种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就是明证。各方都要努力创造人象和谐相处的条件,不要一哄而起“娱乐化围观”北迁大象。除非必要,尽可能不打扰大象的正常生活,以一颗平常心期待并祝福象群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摘编自任维东《专家呼吁不可把亚洲象北迁事件娱乐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南各地在亚洲象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大象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以至出现了这次象群北迁事件。
B.由15头大象组成的亚洲象群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它们一路北上事发突然,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持续关注。
C.在象群北迁过程中,沿途各地疏散居民,封闭街区,供给食物,为呵护这群大象做了很多事情,也付出了相当的成本。
D.野生动物保护本来就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而这次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情景,因为特别温馨而更受网友关注。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大量自媒体播客、博主去大象迁徙路上搞直播,会对大象的生活和当地保护大象的行动带来干扰,有关方面应予以劝止。
B.国外网友通过观看象群北迁才了解到中国有热带雨林、昆明有800万人等信息,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还需要改进。
C.大象迁徙过程的传播不经意间展现了中国为生态保护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这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有益的启示。
D.对待动物的态度,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次“全民观象”,充分表明中国全社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6.面对象群北迁这同一事件,三则材料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装台(节选)  陈彦
         瞿团没想到,《人面桃花》剧组这次进京演出遇到的麻烦事,会是这么多。
         为了节省开支,剧团订的是老旧宾馆,没有中央空调。天气太热,一些演员害怕嗓子出问题,瞿团就把男女主角安排在了条件比较好的宾馆。演戏这行当,玩的就是演员的嗓子,演员一旦闹情绪没了嗓子,再好的戏都能演砸了。他当了这么多年团长,觉得最硬的道理,就是要把演员哄好,所以他也落了许多外号,“瞿缺钙”“磕头虫”“老妈子”什么的。随他们说啥,该让的还得让,该哄的还得哄。你不把演员当神敬,你就哭都没眼泪。
        男女主角安顿好了,几位次主演也闹起了情绪,瞿团就让人也一样安排了。
        演员安顿好了,乐队的意见又来了,司鼓的、拉板胡的、拉第一小提琴的,都要求换房,理由也都很充分。哪一个爷,不伺候到位都不行。
        总算把一切都安排完了,谁知导演老靳打来电话说:“老瞿,你快回来吧,你的两尊神,我伺候不起了。”
        原来一对男女主演,为戏份的轻重,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
         这个矛盾,其实在《人面桃花》初次排练时就已经存在了。按常理,这个戏男主崔护自然是第一主角,但编剧给女主桃花写的戏却更饱满一些,说将来戏立起来了,看谁戏份重谁就排第一。戏          排着排着矛盾就捂不住了,更有那好事之徒,一时煽惑演崔护的,一时又煽惑演桃花的。虽然男女主演都没好明说,但心病是害下了。
        这次进京调演,有人说主角排名是天大的事,一般一本戏就给一个主演奖,你排在第二,就吃老鼻子亏了。两人都很看重这个奖,矛盾终于这时候爆发了。
        瞿团回到宾馆时,靳导正在收拾东西。她说这事没法干了,名利已经把世道人心熏黑完了,她准备回家卖羊肉泡馍去,跟艺术彻底拜拜了。
        瞿团笑着说:“靳导,你先休息,准备明早过戏就行了,这事我来处理。”说完就去找两个主演谈话。
         演崔护的,强烈要求把桃花的唱词先删掉八句,他说那八句戏词绕得他无法表演,老忘台词。其实,桃花那八句戏词,正是全剧最精彩的地方,桃花每唱一句,都会赢得满堂彩,自然让演崔护的很不舒服。另外,他还强烈要求导演,必须把过去删了的他那十二句戏词全部恢复,要不然他就坚决不干了。他正挂着吊瓶,嗓子也确实在发炎。
        而演桃花的,也在房里打吊瓶,说喉咙都化脓了。她坚持,必须把她排在第一主演位置,因为她戏份重,全剧三百八十二句唱词,她一人就唱了一百三十四句,而崔护才唱了一百一十六句。瞿团说这个戏是因崔护的四句诗引发,不把崔护排在第一,恐怕不合适。可她强调,戏叫《人面桃花》,不叫《人面崔护》啊,桃花都出现在剧名里了,还不是第一主演?
         瞿团气得把手指关节都扳得咯吧直响,但他忍住了,还是谈,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任他咋春风满面,咋细致入微,两人都坚持着自己的要价,死不退让。
        终于,瞿团平生第一次发了大脾气,把宾馆的一个茶杯都摔了:“今天,我瞿养正把态度挑明了,作为一团之长,我的决定是:一、词,一字不动;二、唱,一句不加不减;三、戏,一切维持原貌;四、明早十点半准时过戏,谁都不许迟到;五、明晚七点半演出,必须保质保量。当然,你们要闹,就大胆闹去,有本事还可以到天安门闹去,但利害,我得给你们讲清楚了。耽误演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你们必须一分不少地赔偿。我还会严厉处分你们,直至除名。还争奖呢,我要让你们的饭碗都彻底砸了!我瞿养正绝对说到做到,你们看着办吧!”
         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已过,两尊神还没来,所有人都拿眼睛盯着瞿团,看他今天这戏咋朝下唱哩。昨晚他发飙的事,半夜就传遍全团了,有人在微信上说:老瞿这回一来首都就先补钙了,硬着呢。
         瞿团一再要求自己要保持镇定,但心里还是有点慌乱。他的头发,几年前就花白了,今天更是白得不见一点青丝了。有人感叹说,老瞿真的老了。
时间已指向十点五十五分。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那两尊神来了!他俩从不同的门进来,头都扬得很高,谁也不看,就独自坐下了。
          虽然迟到了,但来了就好。瞿团心里突然对两个娃产生了一种发烫的感情,甚至都想哭。两个娃娃,毕竟是来了,啥叫顾全大局?这就叫顾全大局。演崔护的,刚过而立之年,演桃花的,也才二十七八岁,天天被人捧着,多少伟人都能昏了头,何况这两个唱戏唱红了的娃娃!这些年,他们也的确出力了,有人嫉恨,有人造谣,有人使绊子,当主演的不易,他做团长的比谁心里都清楚。对于特殊人才如果不包容,不善待,大小有个事就一棍子打死,连小角色也成长不起来,更别说艺术大师了。他们闹了,但终究来了,说明他们做人做事,还是有尺度有底线的。娃们只要来了,那老瞿就还是他们的“老妈子”,他不怕别人说他缺钙。
          过戏刚开始,他就悄悄吩咐办公室:“中午弄些稀饭,再弄点清淡一些的菜,蒸两份鸡蛋糕,稍嫩一点,给两个娃端到后台去,他们都还打着吊瓶哩。”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瞿团长率领《人面桃花》剧组进京演出,需要处理很多麻烦事,其中既有资金和人员待遇问题,也有演员之间争名夺利的问题。
B.在对于戏份轻重的争执中,男女主角都提出了自己的理由,相比之下,女主角的理由有根有据,甚至还有具体数字,更加让人信服一些。
C.虽然文中对于靳导着墨不多,但是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性情坦率耿直、脾气比较急躁、不愿放弃自己做人原则的人,形象非常鲜明。
D.小说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瞿团长这一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大段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也有寥寥几笔但很传神的细节刻画。
8.小说中先后写到瞿团长“缺钙”“补钙”,分别指的是什么?(6分)
9.《人面桃花》的男女主角到场后会不会认真过戏?请结合全文内容,作出你的推断并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知人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其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州)。昭阳:楚国令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B.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C.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净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D.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一种爵号,如贾谊《过秦论》中提到的信陵君、孟尝君等“四君”。
B.客,即门客,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中的“客”也是此义。
C.威王,与下文的“宣王”一样,都是古代君王去世后被追授的谥号。
D.敬诺,意同遵命。“诺”是应答之词,加“敬”字是强调语气的恭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墙,拒绝接受劝谏。有位齐人提前保证自己只说三句话,得以见到靖郭君并达到了劝谏目的。
B.靖郭君不顾他人反对,始终善待齐貌辨;齐貌辨冒着生命危险去见与靖郭君关系恶劣的宣王,作为对靖郭君的报答。
C.齐貌辨通过陈述靖郭君不听自己劝告的两件事,巧妙地暗示了靖郭君对宣王和齐国的忠诚,从而打动了宣王。
D.通过齐貌辨的游说,齐宣王不但消除了对靖郭君的嫌怨,还用隆重的礼节迎接靖郭君的归来,并重用靖郭君为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5分)
(2)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垂虹亭  张孝祥
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鸥鹭亦翩翩。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欲酹鸱夷西子,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不用知余事,莼鲈正芳鲜。
【注】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舣(y)棹:停船靠岸。商飙(bio):秋风。鸱(ch)夷西子:相传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携西施隐居于五湖(太湖),自号“鸱夷子皮”。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五年前曾游太湖,如今重来,见湖上水天一色,鸥鹭翻飞,风景如故。
B.面对太湖美景,词人在想象中仿佛置身水晶宫阙,成了驾驭长风的仙人。
C.词人凭栏长啸,以至“惊起壑龙眠”,想象和夸张手法强化了慷慨激昂的情绪。
D.范蠡是词人仰慕的榜样,因为范蠡不贪恋功名权位,退隐江湖,独善其身。
15.史载张孝祥“尝慕东坡,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这首词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在《劝学》一文中他连续使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借助车马、借助舟船等多个比喻来强调论点,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加以总结。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在李白的《蜀道难》中前后出现了三次,各有侧重又前后呼应,形成了全诗高亢壮美的主旋律。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借用地名入诗,既写出了颠沛流离的行程,又表现出惶惑悲凉、孤苦无依的心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_________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_________、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而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则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包容、美好的社会责任。民俗的层级越高,就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越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那是一种普通人_________,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      ),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根据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为了旅游开发而编造的“传说”,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塑立的“禄神”,为了开车违章免于被罚而生造的“车神”,都属于_________的伪民俗、丑民俗、恶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形形色色 风调雨顺 难以逾越 不登大雅
B.林林总总 风调雨顺 难以企及 不登大雅
C.形形色色 五谷丰登 难以企及 不上台面
D.林林总总 五谷丰登 难以逾越 不上台面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民俗最终指向雅,却出自于俗
B.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
C.俗是民俗的源起,雅却是它的旨归
D.雅是民俗的旨归,俗却是它的源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
B.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崇。
C.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祟的产物。
D.根据这个意义来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拜金等腐朽思想在作崇的产物。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在玻璃上雕刻花纹是很不容易的。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石,即二氧化硅,它不怕盐酸、硫酸、硝酸甚至王水侵蚀,只有苛性碱才能略微腐蚀玻璃的一层表皮。______,  需   要   依    靠   一   种   会“  啃”   玻   璃   的    化  学   物  质——  氢    氟   酸。
       首先在玻璃器皿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致密的石蜡,然后用工具小心地在蜡层上刻画图案,使要雕刻部分的  玻璃  裸露出来。这时把适量的  氢    氟   酸涂在没有蜡层的表面,______,就会把玻璃“啃”去一层。最后去除石蜡,玻  璃  器 皿上就呈现 出先前所设计的花纹了。
          ______?原来它是氟  化  氢  气体的水溶液,是一种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的会冒烟的液体,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腐蚀性非常强,能和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氢      氟   酸还对硅化合物具有强腐蚀性,因为它可以与玻   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借它来实现  在玻   璃  上雕花的目的,而这是其他强   酸  做不到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以“氢   氟    酸”开头,概括第三段文字的主要信息。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首名诗写道:“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他本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家舍业,选择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说:“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叫彭湃,牺牲于1929年。
他幼年受尽磨难,成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机械,由于国家核动力专业急需人才,他服从祖国需要选择改行,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搞成了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叫彭士禄,彭湃烈士之子,去世于2021年。
一百多年时光,两代人的选择,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届全国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B【解析】“所有粽子……主要原料都是糯米”不准确,文中还提到了北方的黍米粽,也不符合生活实际。
2.D【解析】“尾段对全文归纳总结”错误,尾段是后半部分小结,不是对全文的总结。
3.A【解析】B项,“牧”不是形声字。C项,“相关文物资料否定了这一观点”不当,文中并未否定原来的观点,实际上,神话传说中的神农就是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之一。D项,“今天的端午节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不正确。
4.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象群北迁的原因尚不清楚,不能将其归因为“大象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5.D【解析】“充分表明中国全社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在文中证据不足,“全民观象”只是“观”,而并不能体现文明程度的高低。
6.材料一着眼于象群北迁在国内引发的关注和影响,认为“全民观象”相当于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态文明教育课;材料二着眼于象群北迁在国际社会引发的关注和影响,认为这一事件等于讲了一个推广中国形象的好故事;材料三着眼于在对象群北迁的关注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反对把这一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所谓“着眼点”,就是观察和评论事物的角度。材料的标题常常是解答这类题目的钥匙,因为新闻类标题通常既概括全文的基本观点,也包含着作者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7.B【解析】说女主角的理由“更加让人信服一些”不符合小说实际。
8.“缺钙”指的是瞿团长对演员迁就退让的态度。他认为当团长最重要的是把演员哄好,哄的过程中难免给人软弱偏心的印象,像是“缺钙”。“补钙”指的是瞿团长坚持原则的决绝态度。面对主角演员为争名利死不退让的态度,他平生第一次发了大脾气,被认为是“补钙”。(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9.示例一:会认真过戏。男女主角虽然仍有情绪,但他们毕竟还是顾全大局,做人做事有尺度有底线的,他们既然来了,也就会继续认真过戏。他们昨晚受到了瞿团长的严厉训斥和警告,出于敬畏之心也会认真过戏。从后文瞿团长让人对他们格外关照来看,他们应该是已经开始认真过戏了。男女主演对戏剧表演是热爱的,才能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坚持这么多年,是敬业的演员,因此会认真过戏。(6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只作出推断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示例二:不会认真过戏。从前文为戏份争执的情形来看,男女主角的名利心很重,排名问题不解决,他们应该是不会认真过戏的。从他们进场的神态动作来看,他们仍有情绪,是迫于各种压力勉强来的,应该是不会认真过戏。戏剧演出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集体性行为,两位演员谁也不看,互不理睬,应该是不会认真过戏的。(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只作出推断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C【解析】正确标点: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11.B【解析】《赤壁赋》中的“客”是朋友,不是门客。
12.A【解析】“只说三句话”错误,文中“三言”指三个字,根据后文的“海大鱼”也可推知。
13.(1)如今这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荫庇,为什么还要在薛修城呢?(5分)
(2)我太年轻,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先生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过来吗?(5分)
【解析】第一句要重点关注“夫”“荫”“奚”等关键词的含义,以及判断句式和反问句式,还要注意文从字顺,避免语言生硬。第二句要重点关注“少”“殊”“来”等关键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疑问语气的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吩咐守门人:“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门客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门客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如今这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荫庇,为什么还要在薛修城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是毫无作用的。”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筑城。
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曾为此劝说靖郭君(赶走齐貌辨),靖郭君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于是田婴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为他驾车,朝夕侍候饮食。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非常不合,于是就离开国都到自己的封地薛地,跟齐貌辨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田婴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辨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田婴也无法阻止。
齐貌辨到了齐国,宣王听说后,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辨。齐貌辨拜见宣王后,宣王问他:“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一切都听你的呢?”齐貌辨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说靖郭君什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当您还是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着一副不仁相貌,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郊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一切都听臣的话,也不会有今天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当靖郭君到了薛城,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向先王如何交代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话。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长声叹息,脸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先生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过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
靖郭君穿戴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帽子,手握着齐威王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辞让,不得巳才接受了。此时此刻,应该明白靖郭君有知人之明啊!
14.D【解析】D项理解不全面。“不贪恋功名权位……独善其身”错。词人仰慕的是范蠡功成身退、游乐江湖;“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是慨叹自己功业^成,却无奈退隐江湖。
15.从思想情感上看,两首词都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从表达技巧上看,这两首词都是借古抒怀,借助联想想象,运用典故、夸张等手法,使情景有机交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语言风格上看,两首词在遣词造句上都讲求刚劲有力,展现了典型的豪放派风格。(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作品与苏轼名作的相似之处,解答此类题目宜从整体上把握作品,选取诸如思想情感、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语言特点、风格特征等比较大的角度,而不宜拘泥于局部内容或个别词句。
16.(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3)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解析】解答背诵默写题,熟读成诵是前提,准确记写是关键,尤其要注意规范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C【解析】“形形色色”和“林林总总”都有多种多样的意思,后者偏重指杂乱无章,不切合语境。与“风调雨顺”相比,“五谷丰登”与前后的“六畜兴旺”“老少平安”更协调,更符合“普通人的基本愿望”。“企及”是达到,“逾越”是超过,前者更符合文意。“不上台面”强调卑劣,“不登大雅”强调粗俗,前者贬义更重,更适合形容“伪民俗”的特点。
18.B【解析】根据前后文意和行文特点,此处应该以“民俗”为陈述对象,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A、B两项中,B项内容显然与后文“包含着……渴望”更为贯通一致。
19.C【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根据这个意义上看”介词使用不当,二是“伪民俗”与“是……在作祟的产物”成分残缺。只有C项把这两处错误都改正了。
20.要想在玻璃上刻出花纹      氢    氟   酸遇上裸露的玻璃  那   氢   氟    酸到底是什么呢(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把握文段主旨,在主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前后文中的关键信息来组织语句。比如,处   的“   玻    璃”“雕    刻    花       纹”,处的“  氢       氟      酸”“  玻      璃     裸     露”,处的“   氢     氟      酸”  和疑问  词,就都可  以在前后文   中  找 到,  或根据前后文意推  知。
21   .氢     氟   酸   具    有  超    强   的  腐  蚀   性,能   与  玻   璃   的主要成分   二   氧   化   硅     发生反应,所以常被用来在      玻   璃    上   雕    刻  花   纹。(5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
22.【写作指导】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的两个关键词是“选择”与“改变”。
关于“选择”,从材料内容可知,这里的“选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择,而是特指人生道路的选择。诗句说“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行人稀少”意味着未知和艰难,彭湃、彭士禄父子两代人所作的都是这样的选择。
关于“改变”,诗句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材料末说“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改变了自己”是说使个人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改变了很多”包括改变了环境和身边的人,甚至改变了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
整合起来,“选择”与“改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是因果关系,即因为“选择”所以“改变”;可以是条件关系,即只有“选择”才能“改变”;也可以是假设关系,即要想“改变”必须“选择”;等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两位人物的“选择”都是出于祖国的需要,都是个人服从国家的英雄行为。而且,他们还是父子,是两代人在不同年代的“相同”选择,这说明材料的本质内涵是: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在决定人生道路时选择服从国家需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
那么,作为高三学生,我们也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准备改变什么?这也是这道作文题可以遵循的基本思路。

上一篇【高中语文试卷】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高中语文试卷】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