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高中语文试卷】深圳市龙岗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2021-12-10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龙岗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致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 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雄安新区对“乡愁文化遗产”的成功保护,无疑为其它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 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主动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 籍贯具有不变性,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 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 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通常是充满地域意义的所在。从实质上来说,“外婆家”通常不属于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
D. 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印证材料二的一项是(  )
A. 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 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 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 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 材料一中,雄安新区对“乡愁文化遗产”做了哪些保护?请简要说明。
5. 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请具体说明。

【答案】

1.C   

2. B  

3. A   

4. (1)列“乡愁保护点”,保护古宅、老树;(2)针对“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3)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5. ①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②又写了“怎么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③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血缘社群便主动自觉分裂”错误。原文“逼着这社群分裂”,可见血缘社群分裂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自觉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错误。雄安新区未来保护乡愁的两种方式不是分别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和非物质类乡愁遗产,而是既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又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乡土社会中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
A.吴伯雄回乡祭祖,是认祖归宗,是血缘性地缘的体现。
B.两头婚说的是当地婚姻习俗,与血缘无关。
C.襄阳的金庸迷们追思纪念金庸,是一种地缘性体现,与血缘无关。
D.农村务工留守的情况与乡土社会血缘性的地缘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可知,列“乡愁保护点”,保护古宅、老树;
       由“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采取了‘一案一致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可知,针对“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 “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
       由“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可知,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分析可知,围绕“乡愁”,材料一回答了“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
         由“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分析可知,围绕“乡愁”,材料一回答了“记住乡愁”该“怎么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
        由“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分析可知,材料二围绕“乡愁”写了乡愁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更夫阿韩
沈从文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够得上在他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做轿行生意的宋伯便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像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不怕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了纽纽,他们那些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赵麻子师傅”那么不客气地叫喊!你既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需出佃钱的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五十来岁的人了,头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他的受人尊视的德行,要说是在打更的职务方面,这话很觉靠不住,他老爱走到城门洞下那卖包谷酒的小摊前去喝一杯。喝了归来,便颠三倒四地睡倒在那土地座下。哪时醒来,哪时就将做枕头的那个梆取出来,比敲木鱼念经那大和尚还不经心,到街上去乱敲一趟。有时二更左右,他便糊里糊涂“乓,乓,乓乓”连打四下;有时刚敲着三下走到道台衙门前时,学吹喇叭的那些号兵便已在辕门前“哒——哒——”鼓胀着嘴唇练音了。
         这种不知早晚的人,若是别个,谁家还再要他来打更?但大家却知道韩伯的脾气,从没人教训他。最多有个把刻薄点儿的人,笑笑地说一句“老忘晕了的韩伯”罢了。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倒看不出……”接着只好垂头丧气地扛着他那传家宝慢慢地踱转去睡觉。走过杨喜喜摊子前,若是杨喜喜两口子已开了门,在那里揉面炸油条了,见了他,喜喜屋里人很随意地叫一声“韩伯,喝碗热巴巴的猪血去!”他便不客气地在那脏方桌边一屁股坐了下去。
         他没有像守城的单二哥那样,每月月终可到衙门去领什么饷银。他吃喝的来源,就是靠到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也可说听过他胡乱打更的人家去讨捐。南街这一段虽说没有很多户口,但讨捐来的却已够他每夜喝四两包谷烧的白酒了。他今天这家取点明天那家取点来度日,估计到月底便打了一个圈子。当他来时,你送他两个铜元,他接过手来,口上是“道谢,道谢”,一拐一瘸地走出大门。遇到我们对门张公馆家,一进屋就是几升白米,他口上也还只会说“道谢,道谢”。要钱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
         我们这一段街上大概是过于接近衙门的缘故吧,别的地方大嚷捉贼的当儿,我们这一节却听不到谁家被盗过一次。有时,我们家晚上忘了关门,他便乓乓地一直敲到我们院子中来,把我们全家从梦中惊醒。“呵呵!太太,少爷,张嫂,你们今夜又忘记闩门了!”这个“又”字,可想而知我们大院子不知他敲着梆进来过几多次了!他的这种喊声起时,把我们一家人都弄得在被单中发笑。这时妈必叫帮我们的张嫂赶紧起来闩大门,或者要我起来做这事。
        “韩伯,来做什么?前几天不是才到这要钱!”顽皮的六弟,老爱同他开玩笑,见他一进门,就拦着他。“不是,不是,不是来讨更钱。太太,今天不知道是哪里跑来一个瘦骨伶精的叫化子,倒在聂同仁铺子前那屠桌下坏掉了。可怜见,肚皮凹下去好深,不知有几天不曾得饭吃了!一脑壳癞子,身上一根纱没有,翻天睡到那里。这少不然也是我们街坊上的事,不得不理,我才来化点钱,好买副匣子殓他抬上山去。可怜,这也是人家儿女!”他每遇到所打更的这一段街上发生了这么一类事情时,便立即把这责任放到自己肩上来,认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洒着走到几家大户人家来化棺木钱;而结实老靠,又从不想在这事上叨一点光,真亏他!
         过年来了。这时的韩伯,他不像别人那么愁眉苦眼摆布不开的样子;也不必为怕讨债人上门,终日躲来躲去。他的愉快程度,简直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走到这家去,几个耙耙;走到那家去,一尾红鱼;而钱呀,米呀,肥的腊肉呀,竟无所不有。他的所费就是进人家大门时提高嗓子喊一声“贺喜”!
         土地堂前照例有陈乡约来贴一副大红对联。那对联左边是“烧酒水酒我不论”,右边便对“公鸡母鸡只要肥”。这对子虽然旧,但还俏皮,加之陈乡约那一笔好颜字,纸又极大,因此过路的无有不注意一下。阿 韩虽认不到什么字,但听到别人念那对子多了,也能“烧酒水酒,汾酒苏酒”地读着。他眉开眼笑地念,似总觉得这对子有一半是为他而发的。
          这几天的韩伯连他自己都不晓得是一个什么人了。每日里提着一个罐子,放些鱼肉,一拐一瘸地颠到城头上去找单二哥对喝。喝得个晕晕沉沉,又踉跄颠簸着归来。遇到过于高兴,不忍遏止自己兴头时, 也会用指头轻轻地敲着又可当枕头又是家业的竹梆,唱两句“沙陀国老英雄”。这半月来韩伯也不要什么人准可,便正式停了十多天工。
(选自《沈从文作品集•第八卷》,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卖红薯的韩伯和做轿行生意的宋伯,之所以被人称呼时在姓下加上一个“伯”字,是因为他们有德行,人们比较尊重他们。
B. 卖水的老杨和做包工的老赵,尽管年长,却被孩子们追者在背后不客气地叫喊“烂脚老杨”“赵麻子师傅”,是因为他们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
C. 韩伯经常喝醉酒,在打更的职务方面很靠不住,但是大家都知道韩伯人虽善良脾气却不好,所以没有人敢教训他。
D. 韩伯靠到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讨捐维持生计,虽然南街这段户口并不多,但是韩伯的生活却没有很拮据,说明南街的住户大都是善良之人。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先写阿韩不能做好本职工作,从反面衬托,使叙事具有波澜,与后文扬的部分形成鲜明对比。
B. 小说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社会底层小人物更夫阿韩的形象。
C. 小说中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蕴含有大量的民俗文化。作者巧妙地将俗语、对联、戏曲等巧妙地运用到小说中。
D. 小说以“这半月来韩伯也不要什么人准可,便正式停了十多天工”结尾,构思巧妙自然,意蕴深远,令读者回味无穷。
8. 小说中的更夫阿韩具有哪些优良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9. 沈从文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理念时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请你结合本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这句话的。

【答案】

6.C   

7. B   

8. ①富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如为不相识的乞丐向大户人家讨要棺木钱,然后自己将棺材抬上山下葬,而且从没有想过从中为自己捞取一点好处。
②平等待人,不趋炎附势,如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
③随性和气,如面对六弟的玩笑话时的态度。   
9. ①“选山地作基础”,就是小说的选材在边地湘西,所塑造的人物也是普通人,甚至是所谓的“下等人”。更夫阿韩的故事就发生在湘西的小县城里,小说选材于作者生活的经历,非常贴近百姓的生活,同时更夫阿韩是一个普通人物,甚至是一个卑微的人物。
②“用坚硬石头堆砌它”,“坚硬的石头”指选材于湘西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经过过分地雕琢,没有“田园牧歌”式的美化,带有纯粹质朴的原生态气息;“它”即指“希腊小庙”,也就是沈从文一贯倡导的“美”与“爱”的主题,呼吁“人性美”和“人情美”。本文塑造的更夫阿韩以及其他各色人等,无不透露着一股淳朴、真诚、友善的人性和人情之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人虽善良脾气却不好,所以没有人敢教训他”说法错误。韩伯脾气随和,人们不教训他则体现了街上人们对他的尊敬和人们的善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说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说法错误。小说中对韩伯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韩伯虽然经常喝醉酒,在打更的职务方面很靠不住,但他却对各家的安全非常有责任心,“有时,我们家晚上忘了关门,他便乓乓地一直敲到我们院子中来,把我们全家从梦中惊醒……”。而且,碰到有叫花子倒毙街头的事情,他“便立即把这责任放到自己肩上来,认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洒着走到几家大户人家来化棺木钱;而结实牢靠,又从不想在这事上叨一点光”,从中可见其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有社会责任感。
       而从他去各家去讨捐,“要钱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这一情节可看出,韩伯平等待人,不趋炎附势。
最后,小说中写到“最多有个把刻薄点儿的人,笑笑地说一句‘老忘晕了的韩伯’罢了。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倒看不出……’”,以及因为埋葬叫花子来化钱时面对六弟玩笑时的态度,都看出韩伯脾气随性和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沈从文先生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这希腊小庙是沈从文理想中的建筑,即“人性”,是“美”与“爱”,是他在小说中刻画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是作者沈从文对自己小说的艺术追求。所谓“山地”,就是小说的内容选材于边地湘西。如果系统的阅读过沈从文的小说,就发现他的小说绝大部分取材于作者的家乡——湘西,就如本文,更夫阿韩的故事就取材于湘西的小县城里。小说开头就交代了这一背景,“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够得上在他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土地堂与县城南门、衙门等在小说中共同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阿韩住在不需出佃钱的土地堂里,说明他处于社会底层,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山地”也是指所塑造的人物也是普通人,文中的阿韩是小城里的更夫,贫穷,住在不需出佃钱的土地堂里。但阿韩骨子里富于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受人尊敬。他夜里打更到我们院子里来叫我们闩门,叫化子死了到大户人家化钱殓尸埋葬。阿韩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很满足,没有什么愁苦,愉快得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陈乡约的对联似乎表达出他的心声,他为此而高兴;高兴到兴头上,还会唱两句。阿韩并不趋炎附势,他讨捐时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并不因为大户人家给得多而有其它表现。阿韩嗜酒,常常喝醉酒,随性和气,喜喜屋里人随意地叫阿韩吃热猪血,阿韩不客气就坐下来。就像沈从文的另一篇小说《边城》只是叙述了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一样,这个世界正是有太多的普通人才更加的精彩。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也包含故事贴近生活。“坚硬的石头”指小说选材于湘西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经过过分地雕琢,往往运用大量的湘西方言和描写大量的湘西民俗,这就让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带有纯粹质朴的原生态气息。这一特色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主要特点。比如在本文中,“喝碗热巴巴的猪血去”既体现了湘西的语言特色,也体现了湘西那富有域外特色的民俗。而小说中“走到这家去,几个耙耙;走到那家去,一尾红鱼;而钱呀,米呀,肥的腊肉呀,竟无所不有”“土地堂前照例有陈乡约来贴一副大红对联……”等情节,无一不体现这一特点。韩伯贫穷,社会地位低,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只能住在不需出佃钱的土地堂里,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因其德行受到大家的尊敬。“用坚硬石头堆砌它”,“它”,就是“希腊小庙”,是沈从文所呼吁“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丛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酒,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赋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亚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调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11.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B. 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 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 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 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13. 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4. 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答案】

10.D    

11. A    

12. C   

13. (1)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2)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念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
(3)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14. 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
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
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
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形容的对象是“奉佛”,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
“至……以后”为固定搭配,“自……以来”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
故选D。
句子翻译: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司马光、王安石”错误。“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不包括“司马光”,包括“曾巩”。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错误。由原文“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可知,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由此可知,穆宗只是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并没有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然”,但是;“至”,极大;“安”,怎么;“愿”,希望;“少”,稍微;“宽假”,宽贷;“来”,招引。
(2)“虑”,担心;“众变”,军心摇动;“疾”,赶忙;“何”,什么。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不”,通“否”,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晓之以理。由原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由此可知,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
动之以情。由原文“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可知,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
明之利害。由原文“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
示之以威。由原文“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可知,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延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由此可知,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
翻译:
文本一:
韩愈,宇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枢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延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延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延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既点明分别的时间,更表明了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
B. “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C. 颈联中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借以劝慰友人要乐观豁达。
D. 尾联中诗人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缘故。
16. 有人评论说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诗里,这是全诗的主脑。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句集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案】

15.C    

16. (1)作者与朋友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在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不知道下次相见是在哪里,表达了作者感伤离乱的飘零之感。

(2)过去分别到现在相见,已经四十年了,“更为后会”的可能性不大了,作者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表达了人生苦短的迟暮之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借以劝慰友人要乐观豁达”错误,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已经四十年之久,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四十年后,好不容易相见,路六侍御又要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这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表达了作者感伤离乱的飘零之感。
“忽漫相逢是别筵”,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表达了人生苦短的迟暮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年老多病孤独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广泛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

【答案】   

 ①. 指点江山    ②. 激扬文字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⑥.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⑦. 君子生非异也    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激扬、摧、事、作客、生、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场大考。面对此次危机和大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迅速作出______,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动员和组织全党全国全社会______、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目前已经走出最困难的阶段,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态势良好,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不断拓展和巩固。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各地的医疗防疫与救治,社区防控和后续工作任务依然艰巨______,其他地区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国际疫情快速蔓延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增加。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暑上来,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决不能让持续向好形势发生逆转,决不让全国上下的艰苦努力______,决不让毒魔兴风作浪,为所欲为!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布置  同心同德  沉重  前功尽弃
B. 部署  勠力同心  繁重  前功尽弃
C. 部署  同心同德  沉重  竹篮打水一场空
D. 布置  勠力同心  繁重  竹篮打水一场空
19. 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一良好态势,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拓展。
B. 这一态势良好,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拓展。
C. 这一良好态势,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不断拓展和巩固。
D. 这一态势良好,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不断拓展和巩固。

【答案】

18.B    

19. A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等,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原则地安排配置。“布置”指在一些活动中做出安排,多指具体的安排、配置等。此处指中央作出的重大安排,应选“部署”。
“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勠力同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此处强调中央和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应选“勠力同心”。
“沉重”指分量重。“繁重”指繁多而沉重,多与“任务”搭配。此处与任务搭配,应选“繁重”。
“前功尽弃”指以前的功劳努力全部丢失白费。“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侧重于用的方法不合适,口语色彩重。此处用于书面语,强调努力白费,应选“前功尽弃”。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兴风作浪,为所欲为”,这是拟人。
A.黄鹤善飞,猿猱善于攀援,“尚不得过”“愁攀援”,用夸张手法写出蜀道高峻;同时“愁”运用了拟人手法。
B.“眉”是借代,用“眉”代指“头”。
C.把愁绪比作一江东流的春水,是比喻。
D. 寒冷的雾气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水面和两岸的沙滩,是互文。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语病有两处:
一是“态势良好,是……结果”搭配不当,应改为“这一良好态势,是……的结果”,排除BD;
二是“拓展和巩固”语序不当,应改为“巩固和拓展”,排除C。
故选A。
四、写作(65分)
(一)微型小说结尾猜读(本题共1小题,5分)
21. 读下面删去了结尾的微型小说,从小说的内容、情节出发,展开想象,猜测并续写结尾,100字左右。要求: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有一个人被冻死了!”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结尾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人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怔住了。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小说结尾的能力。
       由题干来看,要求考生从“小说的内容、情节出发,展开想象,猜测并续写结尾”,这结尾应该“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首先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小说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红军的一位老战士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故事。
       然后分析结尾之前的内容。上文写老战士被冻死,并且对老战士的衣着进行了描写,如“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因而将军发怒,要找军需处长,询问为何不给这位老战士发棉衣。但是面对将军的怒火,“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也就暗示,这冻死的老战士应该是军需处长,所以最后揭开老战士“军需处长”的身份,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身为军需处长,本就管军需用品,自己却身着单衣,这一点出人意料,同时也能彰显他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同时这样的结尾在上文已经有了暗示,如上文提到这支队伍“装备很差”,那么军需处长极有可能把自己的用品让给其他战士,如上文提到“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将军都这样做了,何况军需处长,如上文提到“一时无法辨认面目”,所以将军一时没有认出他是军需处长,这些也为最后揭开其身份埋下伏笔,这就让结尾在情理之中。
(二)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风铃摇晃清脆响/江边的小村庄午睡般安详/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青石板的老街上/你我走过的地方/那段斑驳的砖墙如今到底啥模样/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歌曲《牡丹江》节选)
材料二:乡愁可以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学子、游子、漂泊者、移民等,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习总书记说: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经历、体会或感悟呢?请以“我的乡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个命题作文。作文材料有两则,材料一是歌曲《牡丹江》节选。歌词中提到了风铃、江边的小村庄、儿时的床、青石板的老街、斑驳的砖墙等。选择的这些意象都很有代表性,其中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后面“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是点睛之笔,思乡之情更明确。材料二是关于乡愁的解说,及哪些人会思念故土家乡,最后引用习总书记的话,重在表达我们要“记得住乡愁”。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表达的核心话题是“乡愁”。因此写作要以此为核心。
        写作要求给定,要求以“我的乡愁”为题目,这也是把材料中的话题进一步具体化,必须写“我”的乡愁,并且要求写成记叙文,因此应该使用第一人称来写。写作时,可以写“我”远离故乡三十多年了,偶然的机会,看到的某一场景、某一个物件等引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然后开始回忆儿时的故乡,故乡的景物、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往事等等;最后又回到了眼前。行文的过程可以把思乡之情融入到文章描写当中,最后也可以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进行升华。在叙事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叙事的技巧之外,还可以加些描写,尤其是对故乡中一些看似普通的动物、植物或者农具等的描写,这样更能触动人的情思。描写之后,适当加些点睛的抒情或议论,更能增加文章的感染力或共鸣性。
立意:
1.家乡让我常相念。
2.家乡回不去,思乡之情不可断。
3.乡愁让漂泊的心有了寄托。
4.人生最苦是乡愁。

上一篇【高中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考试习题

下一篇【高中语文试卷】天津市2021~2022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五校联考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