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高中语文试卷】上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1-12-13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上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混合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夕阳下,_____________,两三行未曾着岸。(《远浦帆归》)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柳永《______》)
(3)《饮酒》中表明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18年诺贝尔奖的揭晓又一次证明:唯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B.生物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切忌怀有恐惧畏难情绪,袖手旁观是不可能学到真知的。
C.人到中年的王老师班主任工作虽然繁重,但她总是精神矍铄,工作总是细致全面。
D.在“相声新势力”的表演现场,各路青年演员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
3.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A.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B.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C.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D.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家有界,贸易无疆
霍伟岸
①一波三折的贸易争端以及日益迫近的贸易战威胁,只是人类在商业社会时代频频上演的、换演员不换剧本的一出经典政经大戏。如今,这一幕之所以看起来格外引人注目,只不过是因为它发生在当代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而且我们自己也碰巧成为主角之一。其实大约从十七世纪起,这种因贸易利益纠纷而引发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制裁、政治冲突,其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政治经济复杂纠缠的逻辑,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就叫作“贸易的猜忌”。
②“贸易的猜忌”本来是休谟一七五八年首次发表的一篇政治经济评论的篇名,被剑桥大学学者洪特借用来,作为他那部研究十八世纪欧洲商业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思想史名著的主标题。
③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并迅速流行起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从十七世纪开始的一个大趋势到十八世纪已经变得很显明,那就是国际贸易成为至关重要的国家事务,“全球市场竞争作为基本国家活动的时代”正徐徐拉开大幕。
④“贸易的猜忌”是个经济与政治的复合词:贸易指涉的是其经济含义,而猜忌则指涉的是其政治含义,这两重含义分别遵循了不同的逻辑。
⑤一方面,贸易遵循的逻辑是互惠基础上的盈利,这个逻辑决定了贸易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本质上是没有边界的,势必要扩展到全球市场,因此,贸易的竞争最终要表现为国际竞争。另一方面,猜忌遵循的逻辑是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国家理性,也可以说是自然状态中不同个体间的深刻疑惧,这个逻辑是以国家的边界作为权衡利弊的基本尺度,国界以内的利益在整体上完全优先于国界以外的利益,“X国第一”的口号其实从不新鲜。于是,猜忌的行为最终体现为民族国家的政治甚至军事行动。
⑥当休谟把这看起来充满张力的两重含义凝结在同一个语词结构之中时,他首先传达了一种批评的意味:贸易的猜忌代表了____________。休谟实际上认为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别国的贸易和工业发展是一种“狭隘的、有害的观点”,他坚信各国君主和大臣们如果把消极的贸易猜忌转化为积极的经济竞争,那么将会创造一个共赢的繁荣局面。但是,这并不是说,像休谟和斯密这样的对战争和商业问题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思想家,不能理解“猜忌”宰制“贸易”的客观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
⑦洪特指出,事实上,对于贸易之猜忌的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往往倾向于选边站队,坚持经济逻辑优先的人坚信商业和评论的自由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那些致力于破除一切自由贸易障碍的世界主义全球化论者;而坚持政治逻辑优先的人则坚信国家军事和政治生存至上的现实主义,他们在今天的继承人就是各种热衷于贸易战的民族主义者。
⑧然而,这两种依据单一逻辑构建的理想型理论以及经由相应理论剪裁而成的“隧道历史”,却忽略了政治和经济的交叠地带,亦即“贸易的猜忌的天然家园”,而且,他们那种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分离的做法,也使我们无法对经济的政治化问题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洪特认为,与其后两个世纪的论者相比,休谟、斯密及其同时代人反而能够更好地把严谨的概念与严格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避免“隧道历史”的单向度见解,从而揭示出“战争的逻辑和贸易的逻辑是如何在十七世纪合而为一的,以及为什么此后想把它们拆分开来是如此困难”。
⑨因此,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困局来说,回到十八世纪才是更好的选择。
⑩洪特当然不认为十八世纪的思想家能够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从来都不是历史研究的任务,但一项好的历史研究,可以给我们揭示出在贸易猜忌的问题上有哪些反复出现的争论模式,这样我们就不必盲目地、经常是低水平地重复提出在历史上早已得到深入讨论的类似问题,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政治经济困境的理论意义。
(选自2018年9月号《读书》杂志,有删改)
4.第①段划线短语“换演员不换剧本”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何要在第②段特别点明“贸易的猜忌”是源自于休谟的政治经济学批评?
6.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⑥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贸易的猜忌代表了(    )。
A.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互相渗透
B.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复杂纠缠
C.政治逻辑对经济逻辑的不当压制
D.经济逻辑对政治逻辑的不当压制
7.通读全文,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贸易的边界大小在于遵循的是经济逻辑还是政治逻辑,后者的边界相较于前者更小。
B.对于贸易猜忌之两重逻辑间的紧张关系,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论者总要分出何者优先。
C.研究贸易的逻辑,论者至少需要兼顾两条历史“隧道”:一条政治的和一条经济的。
D.洪特不认为研究十八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史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的政治经济困境。
8.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从心出
刘心武
①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②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话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神秘莫测,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③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当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幺?
④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⑤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⑥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青春也只有一回。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会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经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你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9.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1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⑤“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含义。
11.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12.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关山月
南朝•梁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3.本诗的体裁是         诗
14.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语言特点的一项是(    )
A.苍凉悲壮B.简洁圆润C.刚劲有力D.缠绵悱恻
15.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全诗。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传
    ①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②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③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诏供奉翰林(____________)    (2)宰惊愧,拜谢曰(_____________)
17.选择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子,谪仙人也。(    )
A.人名B.上升C.被贬职D.被谪迁
18.选择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
A.招聘B.同“僻”C.避让D.君主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0.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
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21.联系全文,分析本文是如何塑造李白的形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啃之,豕将拱之,熊、虎、豺、麛、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①,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画毕而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②,南北宋之悲耳③!以无棘刺之故也。
(郑燮《题丛兰棘刺图》
(注)①[韩、彭、英]即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员大将韩信、彭越、英布。②[幽并十六州之痛]幽、并指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五代时,后晋石敬堂把幽并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自称“儿皇帝”。③[南北宋之悲]指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又被元灭亡的事。
22.填入文中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乎B.矣C.者D.哉
2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小人看来,“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就像“荆棘”一样不可除尽。
B.“兰”生长在深山,有了“荆棘”的护卫,就不会受到野兽、樵夫的伤害。
C.汉高祖杀了韩、彭、英等良将,才会发出“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叹。
D.国家如果没有坚强的守卫,就会有“幽并十六州之痛”和“南北宋之悲”。
24.本文列举秦汉与五代两宋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5.作者画《丛兰棘刺图》,题材与苏轼相同,意图却不同。请比较两人的创作意图,并作评价。
七、材料作文
26.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歌德说“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然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酒旆闲    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旆、霭、霖、尔、偏”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此处用于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使用正确。
B.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此处形容做生物实验不动手,使用正确。
C.精神矍铄:意思是指老人富有精神,老而强健,不失风采。本句说“人到中年的王老师”,使用错误。
D.忍俊不禁:意思是指忍不住笑出来。此处用于观众对相声的反应,使用正确。
故选C。
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设题的类型,如本题就是属于语句复位题,然后要浏览整个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再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借助这些句子的内容和句式进行选择。文段阐述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横线前文“诗必有所本”、“亦必有所创”强调的是诗歌应有根源、应有所创新,“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空格后文“真实”、“新鲜”也提示了空格处应是与根源、创新有关。
A项,“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别具匠心”,前一句强调天然真实,与语境的“根源”无关,后一句虽与“创造”“创新”有关,但语意表达反了。
B项,“非全是天然造化” 强调天然真实,与“根源”无关。
C项,“亦非全是别具匠心”虽与“创造”“创新”有关,但语意表达反了。
故选D。
4.即使贸易争端(频繁)更换对象,可实际上遵循的依旧是相似的“贸易的猜忌”逻辑。
5.①说明洪特书名主标题的来由;
②自然引出后文关于休谟的十八世纪政治经济思想的论述;
③说明“贸易的猜忌”这个概念早已有之(或这种情形早已有之)。
6.C
7.D
8.①通过对现实贸易争端的引入或导入,来引出贸易的猜忌这一概念;
②再将这一概念置于不同的时空维度进行纵向比较,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一概念的倾向;
③最后强调了作者自己对这一概念理论价值的肯定。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A.“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互相渗透”错误,这与前文的“批评意味”不吻合。
B.“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复杂纠缠”错误,这一段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说了两者的关系,但没有联系后文。
C.“政治逻辑对经济逻辑的不当压制”,这一观点与段落观点一致。
D.“经济逻辑对政治逻辑的不当压制”错误,这一意思与后文相反。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洪特不认为研究……”分析错误,文章末段,虽然洪特“不认为十八世纪的思想家能够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但是能帮助我们 “更加准确地把握当代政治经济困境的理论意义”,也就是说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的政治经济困境的。
9.运用排比强调愿意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去看大千世界的心愿。总领全文。
10.①人生如书,书如人生。
②人生诡谲(狡诈),犹如书林杂芜。
③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11.动词“蹦”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些错别字出现是多么的生硬刺眼,像石头一样硬邦邦地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破坏了我们阅读的兴致。
12.①作者运用细腻的笔墨描绘生活中的种种美好事物和珍惜美好的感受。对我们处事有积极意义。
②教导我们要理智地面对青春,面对生活,珍惜青春,珍惜生活,让每一天都生活得有意义,让青春在心灵中永驻。
13.古体
14.B
15.虚实结合。诗歌前两联,作者通过“忆”表达了思念家乡之情,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者想象;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衬托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对战争的谴责。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从作者来看,这是南朝的作品,应该是古体诗;
从诗歌句数和押韵对仗情况看,此诗虽然是八句,双数句也押韵,但对仗并不工整,除五、六句外其他几句并不对仗,不符合律诗的特点。
因此本诗是古体诗。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此诗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16.    下召任命    道歉    
17.D
18.A
19.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力士以此为耻,指摘李白的《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20.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21.正侧面相结合。天赋过人,才华横溢,喜欢纵横之术,打抱不平,不重钱财,乐于施舍,高傲放达。
【解析】
16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召”是下召任命。
(2)句意: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谢”意思是道歉。
17.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句意:你啊,是被谪迁到人间的仙人。“谪”是被谪迁的意思。
故选D。
18.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句意: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辟”是招聘的意思。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赋分点:“大醉上前”,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应为“于上前大醉”,在皇上面前大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摘”,指摘。
20.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此句整句话主语是“帝”,主要通过把握“喜”“赐食”“调羹”“诏”几个词语断句,这几个词语都是帝的心情或动作,都可独立成为主谓完整的句子,故停顿为: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句意为: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本文通过正侧面相结合的方式塑造李白的形象。
结合“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可知,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这是从正面描写李白的形象特点;
结合“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可知,贺知章读到李白《蜀道难》一诗时,感叹他是被谪迁到人间的仙人,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并向玄宗推荐李白,这是通过贺知章的评价侧面反映李白的才华横溢。
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谪迁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22.D
23.A
24.棘刺之设,安可少哉
25.苏轼画兰,以兰喻君子,以棘刺喻小人,突出君子宽宏大量的气度;郑燮画兰,以兰喻国家疆土,以棘刺喻保护国家的卫士。郑燮在文中表达他对南宋灭亡的深切悲痛,感触极深,这要比苏轼的立意更为深刻切近。
【解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A.“乎”表示疑问和感叹。如“汝识之乎(吗)”“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呀)”。此处表示反问。
B.“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直陈语气;感叹;命令或请求。
C.“者”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表示停顿;表示判断等。
D.“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此处表示反问,用“哉”最合适。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内容和观点的能力。
A.“在小人看来”错误,“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意思是:我认为荆棘不能全部当作小人来看,他们就像国家的爪牙,君王的虎狼之臣,是不可以被废止的。这是作者郑燮的观点,不是小人的观点。
故选A。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文章先说“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再提出“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哉”的反问,可见列举秦朝修筑长城保卫边疆,汉朝有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大将军保卫国家,又列举五代十国和宋朝没有“荆棘”,没有保家卫国的虎狼之臣,导致亡国的例子,证明“棘刺之设,安可少哉”。
2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创作意图和对个性化探究评价的能力。
“东坡画兰,长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这说明苏轼画兰花,将兰花比作君子,将荆棘比作小人,认为君子不能容纳小人。
郑燮却认为荆棘不是小人,而是“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因为兰在深山,虽没有尘世间那种纷争扰乱,但是山鼠要吃它,野鹿要咬它,猪獾要吞它,熊虎豺麝和兔狐等都要嚼它,还有砍柴的人要拨它割它。如果有棘荆为之维护,这些祸害就可以免除不少。所以兰丛旁的荆棘是不可少的:“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郑板桥的说法比苏东坡的说法显得更见识远大。如果荆棘本不想伤害兰,纵使它剑拔弩张、针戟楚楚,就让它在一边又何妨?很多事要以得失来论断,权衡必须要有远见。苏东坡以荆棘来比喻小人,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只见到荆棘可能伤兰而没有想到它的护兰之功,也显得有些片面了。
参考译文:
苏东坡画兰花时,常常带着荆棘,是说君子不能容纳小人。我认为荆棘不能全部当作小人来看,他们就像国家的爪牙,君王的虎狼之臣,是不可以被废止的。因为兰在深山,已经没有尘世间那种纷争扰乱,但是山鼠要吃它,野鹿要咬它,猪獾要吞它,熊虎豺麝和兔狐等都要嚼它,还有砍柴的人要拨它割它。如果得到棘荆额维护,这些祸害就可以远离它了。秦国修筑长城,长城就是秦国的荆棘屏障。汉朝有大将韩信、彭越、英布,他们就是汉朝的荆棘守卫;这三个人被诛杀后,汉高祖经过沛地,就有了“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慨。既然这样,那么荆棘的设置怎么可以少呢?我画这幅画,上上山下都是兰花和荆棘交杂;兰花占十分之六,荆棘也占了十分之死。画完之后感叹,大概禁受不住幽云十六州被占据,南宋北宋被灭亡的悲痛吧。这是因为没有荆棘的缘故啊。

上一篇【高中语文试卷】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高中语文试卷】天津市津南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