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11、爱在家人间
2021-10-20
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本框共安排三目内容。 第一目“体味亲情”。 这一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首先,对家庭中亲情之爱进行分析。其次,亲情之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表达,都不可以否认亲情的存在。最后,家庭结构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发生变化,但是家中的亲情仍然在。 其一,通过“运用你的经验”引发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列举的形式,阐述了亲情之爱: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的生活操劳,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分担了我们的忧伤,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影响者,是我们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等。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关联,形成了家人之间割舍不断的亲情。 其二,运用“探究与分享”亲情碰撞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理解亲情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温情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尽管有时亲情表现得很平常,亲人之间爱的表达有不同的方式,尤其会有冲突和碰撞发生,但是正因为爱才会碰撞,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碰撞的发生就否认亲情的存在。 以上两部分内容蕴含辩证的思想内涵,对于亲情之爱,教会学生学会用全面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亲情的表达也是如此。即使表达的方式不容易被接受,如果是以爱为出发点的,就值得我们珍惜。表达方式可以调整,是亲子双方的调整,所以初中学生也有责任和义务,为亲子沟通的顺畅,爱的更好表达付出努力。 其三,通过“闹钟没有妈妈的味道”这一“阅读感悟”,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变故,家庭结构会因之改变,但家中的亲情仍在。引导学生感悟特殊家庭的亲情之爱。通过阅读身患绝症母亲为了孩子耗时三年绣出几米长的《清明上河图》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学会珍惜亲情,回报亲情。 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所涉及的情形在部分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需要理顺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是正常现象,不管是由于怎样的原因,我们都要有勇气接受它。其次,即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了,但是家中的亲情还在,爱是一切的源泉,是解决一切家庭问题的源动力,用真诚和爱去接纳和包容,就会创造家庭生活的和谐美好。亲情需要呵护,爱需要学习。我们一生都应该为此而不断地努力。 第二目“爱的碰撞”。 这一目主要分析亲子碰撞产生的原因: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和依赖心理之间的矛盾显现,学生需要获得一定的成长空间和自主权,这时,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并没有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发生变化,由此而发生冲突;代际之间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会使亲子关系发生碰撞。因而需要亲子双方共同努力,有效化解冲突。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独立与依赖共存。教材正文阐述了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的矛盾心理。再通过一个“探究与分享”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不断增强,初中学生对成人的依赖越来越少,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是,很多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不懂事的“小孩儿”,所以,初中学生往往为自己不能与父母搞好关系而苦恼。随着初中学生青春期的逐渐到来,父母开始惶恐地认为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因此,初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各种误解、分歧、隔阂,甚至是矛盾和冲突。这是亲子冲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亲子冲突难以回避。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分析亲子冲突难以回避的原因:初中学生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同时,教材还强调了亲子冲突的危害,例如,伤害亲子双方的情感,影响家庭的和睦。因此,亲子双方需要共同努力,有效化解冲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三目“沟通传递爱”。 这一目重在寻找解决亲子冲突的途径,有效改善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建设和谐家庭。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用沟通呵护爱。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悟、分析、判断,寻找解决妈妈与小强之间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寻找被平凡和琐碎掩盖的爱,用沟通呵护爱。 其二,接纳和理解父母。通过帮助小强和妈妈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的相貌、性格、贫富,也无法选择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和教育我们的方式,我们可以尝试接纳父母的做法,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发生的变化,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爱需要呵护,呵护爱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在寻找上述情境中解决亲子关系技巧的基础上,教材拓展思路,通过“方法与技能”给出一系列处理亲子关系的方法供学生选择。引导学生在观念上珍惜亲情,呵护亲情,在行动上以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为底线。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学生与父母产生意见不一或产生矛盾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习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不仅是密切亲子关系,也是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社会角色的需要。虽然在家庭生活中形成新型的平等关系,其主要责任在父母,但在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日益深入家庭的今天,也不可忽视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另外,帮助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平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对于家庭文明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有些同学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相处得不错,在家里和父母却缺少共同的语言。父母对他的言行看不惯,他对父母的管教也听不进,甚至和父母顶顶撞撞,争得不欢而散。有的虽然不敢当面顶撞父母,但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十分冷淡。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给这些同学精神上带来很多苦恼,而且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影响。 在该项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就“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展开讨论。具体可以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两代人的心理差异。父母和子女产生矛盾,主要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造成的。有一句外国谚语说:“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这形象地描述了两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在思想观念上,子女比较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易于接纳新观念,有较大的创造性倾向,但稳定性较差,易变且多变,而父母则较为保守,讲求实际,不喜欢追求时髦,倾向于保持传统习惯;在行为方式上,子女爱突破传统习惯,讲究与时代接轨,灵活性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往往冲动而急躁,而父母做事则谨慎、沉稳,讲求踏实,注重质量,不愿冒险,不喜欢做没有把握的事。 第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中学生感到自己一天天在向成年人靠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这时,他们总是希望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大人”的地位,希望父母像尊重一个“大人”那样尊重自己的意见和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看法。但是,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总还是个“孩子”。由于习惯和责任,父母往往对他们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管手管脚。过多的管教,有时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会觉得父母越来越“啰唆”,父母则觉得他们越来越“不听话”。再加上和父母在心理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同龄伙伴的影响,他们会觉得在许多方面与父母缺少共同的语言,甚至格格不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以引导学生从做子女的角度,就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探讨。其主要之点有三: —是理解父母。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在父母眼里,孩子再大也是孩子,即使对孩子可以处理好的事情有时也总是怀着不安的心情,生怕他们处理不当,出了毛病,影响了前途。这在子女看来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但这是出于父母的责任感和对子女的疼爱之情。做子女的应该理解父母的这种由衷之爱。特别是现在中学生的父母,一般都是40多岁。他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从他们自己的切身体验中,他们都深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趁着今天安定的局面,他们不仅自己勤奋工作,补偿失去了的年华,而且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再有那么多的坎坷、曲折。 二是尊重父母。作为子女,在与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时,采取回避、疏远、顶撞,甚至“逆反”的态度都是不对的。最起码,对父母的意见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如果一听到父母的不同意见就反感,就觉得“烦死了”,那怎么谈得上进一步去寻找共同的语言呢?有人觉得,父母讲来讲去都是“过去”的老一套。其实,“现在”总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不了解过去就难以深刻地认识现在。俗话说:“家有一老,黄金活宝。”这就是因为人不能事事直接体验,许多知识都是从前人那里间接获得的。父母讲的“老一套”,正是他们自己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结晶,对子女具有“温故而知新”的宝贵作用。中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还刚刚起步,尽管独立意向的产生使他们不想事事依赖父母,但是毕竟社会阅历少,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虽然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但往往存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容易偏激,好走极端;他们虽然富有幻想,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在这种动荡不定的心理发展时期,就更需要父母的教诲和指点。 三是积极沟通。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那篇亲情浓郁的散文《背影》。作者在临别时父亲送他上火车之前,他还曾暗暗讥笑父亲的“迂”,但是当父亲为了替儿子买几个橘子,费力地穿过铁路,爬上爬下时,作者终于望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而且对自己先前的想法感到自咎和追悔。我们在被其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不免有几分遗憾,为什么非要等到离别时才能体会到这样的感情呢,为什么平时不积极与父母进行思想、感情的沟通呢?但愿我们的中学生不要再出现类似的遗憾。应当经常与父母谈谈自己的心里话,让父母帮助分析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出出主意。也可以同父母一起探讨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彼此交换不同的看法,这样在感情上融洽一致,思想上就容易消除分歧,获得共同的语言。要相信,每一次沟通的努力都会促进信任、加深感情。 谈到尊重父母,还要特别强调一点,有些中学生不尊敬父母,甚至公开顶撞父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父母为他们的成长和幸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如果这些中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在生儿育女的人生道路上的不容易,他们就会明白,对父母的不尊敬,是怎样的一种不可饶恕的事。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是一个可以为我们挡风遮雨的地方,家是一个可以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希望的地方,家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停靠的港湾,家也是我们精神上的寄托。是家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享受无尽的欢乐。家是人生旅途歇息的驿站,人生是漂泊在大海里的一只航船,家就是最安全的港湾。家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家给了我们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梦不论在何方,一生的爱唯有家,家才是我们幸福的港湾。家就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拥有它时,它平凡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失去它时,掏心掏肝也找不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家庭的平安,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宁有序,家和万事兴。因此,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家。 家庭美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高尚的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包括关于家庭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家庭美德的规范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即调节夫妻、父母同子女、兄弟姐妹、长辈与晚辈、邻里之间,调节家庭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准则,它也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家庭美德的规范是家庭美德的核心和主干。家庭美德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在道德意识支配指导下,按照家庭美德规范行动,逐渐形成的人们的道德品质、美德。我们要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