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语文 > 初三语文 > 正文 爱学海 > 初三语文 > 正文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

2021-10-31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第18课 怀疑与学问

词语解释 ▼主题思想 ▼阅读理解 ▼创作背景 ▼写作手法 ▼文章结构 ▼文学常识 ▼课文原文 ▼连续阅读

一、重点字词

懒惰 lǎn duò
塾师 shú shī
大儒 dà rú
停滞 tíng zhì

程颐chéng yí    
譬如pì rú   
虚妄xū wàng 
多音字

便装(biàn)

便宜(pián)

折叠(zhé)
折腾(zhē)    
折本(shé)

二、词语解释

1、腐草为萤:是一句比喻,腐草为萤的主要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
2、虚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3、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依据的理念或学说。
4、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5、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6、更新更善:更加新颖更加完善,比喻事物发展越亮越完美!

7、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主题思想
     作者从历史、生活、学术三方面举例,充分证明了做学问需要怀疑精神。 
四、阅读理解
1.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轻信了,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2.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单独成段,不仅表明了作者的中心论点,而且也是有力的道理论据,也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3.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这两个事例,具体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明白易懂。
4.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不能。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爱迪生的事例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五、创作背景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怀疑与学问》是他治学经验的结晶。
六、写作手法
      文章在开头借助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本文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着阐释提出此论点的缘由,之后又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的精神”读书和治学,总结“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分论点,并在最后一段提出另外一个分论点“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七、文章结构

     本文共6个自然段,1、2段通过引用材料提出论点,3、4、5段从消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辨伪去妄的重要步骤,第6段则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精神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条件。一正一反,论述的层次十分清楚。 
八、文学知识

      作者: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即引论、本论、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注意区分论点与论题,论题是有待证明的命题,它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

九、课文原文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上一篇【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原文

下一篇【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