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语文 > 初三语文 > 正文 爱学海 > 初三语文 > 正文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文原文、文言文知识

2021-11-03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第20课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译文
纠错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二、注释
纠错   
1.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 伐:攻打。
5.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6.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8. 谋:谋议。
9. 间(jiàn):参与。
10. 鄙:鄙陋,目光短浅。
11. 乃:于是,就。
12.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4.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7. 加:虚报夸大。
18. 以:按照。
19.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20.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1. 狱:(诉讼)案件。
22. 察:明察。
23.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4.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25.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26.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27.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8.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29. 败绩:军队溃败。
30. 驰:驱车追赶。
31.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2.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33. 遂:于是,就。
34.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35.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36.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37.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38. 再:第二次。
39. 三:第三次。
40.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41.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42. 伏:埋伏。
43. 靡(mǐ):倒下。
44.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三、文言知识
纠错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所以 (故逐之)
2、从:听 (民弗从) 跟随 (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 (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 (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 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 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何以战?
2、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省略句 
1、省略主语:对曰:“小信未孚,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
2、省略宾语: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3、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四、主题思想
纠错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五、阅读理解
纠错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六、创作背景
纠错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七、写作手法
纠错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八、文学常识
纠错   
   1、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2、作者: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年)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的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上一篇【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课文原文

下一篇【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原文、文言文知识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