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语文 > 高一语文 > 正文 爱学海 > 高一语文 > 正文

【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上册第13课《上图书馆》课文原文

2021-11-07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第13课 上图书馆  
 一、重点字词
纠错   
音讯 yīn xùn
高耸 gāo sǒng
苍穹 cāng qióng
间隙 jiàn xì
覆盖 fù gài
吟啸 yín xiào 
 二、词语解释
纠错   
1、息息相通: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2、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4、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5、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三、主题思想
纠错   
       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四、阅读理解
纠错   
1、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3、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4、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5、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6、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7、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8、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 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作者由上图书馆的经历,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借莎士比亚的话赞美了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 

 五、创作背景
纠错   
     1947年,王佐良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牛津大学读研究生,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1949年学成回国,照理他应返回清华大学继续执教,但实际上是去了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改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对清华一直有眷恋之情,后来也长期住在清华校园内,1986年出版的文集《照澜集》即以清华照澜院为题。王佐良曾在《想起清华种种》一文中说:“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中楼集》)言若有憾。 
 六、写作手法
纠错   

      文章第①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话,引起下文,下文接着写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巧妙引用歌词、古诗词和名言,名言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如:塞缪尔·厄尔曼说:“每个人笔尖流淌出的墨汁香味色泽定是迥异的。”为何?在我看来,这是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个人的作品定会受到其性情影响,也即作品显人品。 

      作者引用厄尔曼的名言开篇,使文章典雅而有内涵,具有说服力。而且所引名言又巧妙引出话题“文如其人”,切合作品和人品的关系,然后顺理成章地点出中心论点“作品显人品”。 

引用式开头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内容,援引名家名言、史实资料、定理定义、科学数据;后一部分对前面的引用进行最概括的点评。 引用式开头的优点在于: 

      第一,提升观点的可信度; 

      第二,展示作者阅读面的广博; 

      第三,给读者以知识的积累与启迪。 

      使用引用式开头,需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第一,作为开头的引用,内容不宜过长,最好在30字以内。否则不够醒目。 

      第二,后一部分的概括点评应该尽可能简短,且必须在概括中点明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最好能说明自己的核心观点。 

      第三,引用与概括之间,必须具备逻辑的合理性,要让读者一眼就明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性。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七、段落结构
纠错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 ,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八、文学常识
纠错   

  1、作者: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专于英国文学的研究。主要作品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2、西蒙·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2.罗伯特·斯蒂文森(1850—1894),苏格兰随笔作家、诗人、小说家、游记作家、新浪漫主义代表。斯蒂文森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早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从学生时代起就酷爱文学,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创作力。斯蒂文森的作品题材繁多,构思精巧,其探险小说和惊险小说更是富于独创性和戏剧性力量。代表作有《金银岛》《化身博士》《诱拐》等,斯蒂文森亦以之在读者中获得巨大声望。对他的诗人身份,一般读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长期被认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风格的散文作家和儿童读物及通俗读物作家,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有识者推崇为具有独创性和才能的作家。 
       3、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4、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

 九、课文原文
纠错   

上图书馆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上一篇【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上册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文原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