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语文 > 高一语文 > 正文 爱学海 > 高一语文 > 正文

【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上册第13课《读书:目的和前提》课文原文

2021-11-07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重点字词
纠错   
卷帙(zhì)  给予(jǐ yǔ) 
发掘(jué)  僧(sēnɡ)  侣
狭隘(xiá ài)  逊(xùn)色
咖啡(kā fēi) 时髦(máo) 
吟啸(yín xiào)  麻痹(bì) 
公爵(jué) 慰藉(wèi jiè)   
 二、词语解释
纠错   

1、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
2、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3、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4、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5、引人人胜: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作品特别吸引人。
6、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7、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8、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而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近义词辨析


1、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2、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3、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4、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 
 三、主题思想
纠错   
     研读杰作是提高素养主要的途径之一,作者认为更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并强调了研读经典作品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为了“散心消遣”,重要的是之于人生的意义,理解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你的阅读意识,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就从研读经典作品开始吧。  
 四、阅读理解
纠错   
1、作者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具体目的”指什么?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具体目的”指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这句话的含意是: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并不是只为提高某种本领和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修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2、怎样理解“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这两句话?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很形象,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是说完成了一个目标,又有下一个目标,上一个目标是对完成下一个目标的激励。
3、作者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概念?
     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4、第2段中说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应该怎样读世界文学?

      读世界文学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5、课文中,赫尔曼黑塞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6、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7、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8、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强调了“爱的阅读”“尊重的知识”“心的教养”
9、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作者认为:要读杰作, 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2)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作者认为: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五、创作背景
纠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六、写作手法
纠错   

  文章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个层次来写作的。 

  引论:(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本论:2)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读世界文学,可使人生充实、高尚、人生有意义。 
  结论:(3--8)要凭自己的爱好读书,要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读书,强调必须读杰作。  
 七、段落结构
纠错   

  文章分为四 部分:
  第一部分(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第二部分(2):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
  第三部分(3~7):读书要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
  第四部分(8):提出必须读杰作,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八、文学常识
纠错   
     1、作者: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 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随笔: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 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事-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九、课文原文
纠错   
读书:目的和前提
赫尔曼·黑塞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做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胸有成竹,因而本身便包含着价值。同样地,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旨在了解世界文学而进行的作品选择将因人而异;它不仅取决于一位读者为满足这个高尚的需求能够牺牲多少时间和金钱,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对这个也许柏拉图是最可敬的智者,荷马是最可爱的诗人,对于他,柏拉图和荷马始终将成为全部文学的中心,其他一切都得从这个中心出发去加以整理和评判;可对另一个人,占据这个中心位置的也将是另一些名字。这个人有能力欣赏高雅的诗句,跟随着作者驰骋想象,玩味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那个人却更执着于富有智慧的作品。这个人总是偏爱用他的母语写的著作,甚而至于对其他任何作品都不屑一顾;那个人反过来也许特别喜欢法国的、希腊的或者俄国的作品。再说,一个人不管多么博学,总是只懂得不多的几种语言;并非其他时代和其他民族的所有重要作品都已翻译成德语,而且有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压根儿就不可译,例如真正的抒情诗……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说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读却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地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作为开场白话已经说得够多了!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10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罪过之一。
    ……为了说清楚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大概是个什么情况,我别无他法,只好将我本人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如实相告。我早早地开始了读书生活,也知道应该努力去正确而恰当地选读世界文学。我广泛涉猎,认为了解和懂得某些生疏的事物乃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这种将读书当做学习,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实在不合我的天性;相反,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少年时代,我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惟一藏书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我真不理解,人们怎么可能将下述书籍如此大量地搜集在一起:一长排一长排的历史和地理年鉴,英语和法语的神学著作,烫金边的英国青年杂志和消遣读物,满书架的学术期刊,有的用硬纸封面装成了合订本;有的按年份捆扎在一起。这一切在我眼里都索然寡味,布满了灰尘,几乎毫无保存的价值。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那么不多的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的插图的《鲁滨逊飘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4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一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16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他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
    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野蛮国度的旅行或者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又过了若干年,一次与书籍有关的新的体验带给我了满足——如果对这种事情也有满足可言的话。在此之前,通过父亲的指点,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RichardWilhelm)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在我看来,这是当今德国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高度发达的、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的一支,以往对于德国读者只是陌生可笑的稀罕物,现在已为我们所拥有,不是像往常那样从拉丁文和英文转译过来,经由第三者或第四者倒手,而是直接地由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对中国精神了如指掌的德国人所迻译。这个德国人不只精通中文,也精通德文,并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丛书"由耶纳的迪特利希斯出版社出版,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地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于我如何地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这套丛书到今天已相当可观。《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与此同时,还有好几位译者在努力重译中国的抒情诗,对中国通俗小说的介绍则更加成功。在这方面,马丁·布伯、H.卢德斯贝格、保尔·屈耐尔、雷奥·格莱纳等人都有所建树,为卫礼贤的业绩锦上添花。
    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减,床头多半总是摆着其中的某一部。印度人所欠缺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书里都异常丰富: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的和谐协调——自如地周旋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纯真的生活享乐之间。如果说印度在禁欲和僧侣式的弃绝尘世方面已臻佳境,令人感动;那么,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也不逊色,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是相互敌对和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各得其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上一篇【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上册第12课《拿来主义》课文原文、知识

下一篇【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上册第13课《上图书馆》课文原文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