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8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1. B 2. C 3. 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正是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这些因素都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由此可知,不只是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才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还有士大夫的变化;C项,“直到同类小说成功后才开始广泛刊行”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应是《水浒传》的商业出版成功才刺激了同类小说的创作。D项,“普通市民阶层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阅读的主体”分析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普通市民阶层由此成为图书的受众”,可见并无主体之意。故选B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文章采用……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主要使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如二、三两段主要使用举例论证,第五段主要使用引用论证,文中并没用到比喻论证。故选C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受白话小说出版繁荣的影响,日用类书大量出版”错误,文章第四段只是说“除了白话小说之外,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出版的繁荣,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文中并无“受白话小说出版繁荣的影响,日用类书大量出版”的信息。且“成为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标志”中“标志”一说也不准确,第四段说的是“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故选C项。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4.D 5.“洛半城却从来就不提这回事”,包含三层意思:①表面上似乎是帮着外地戏班子赢了戏,有胳膊肘儿朝外拐的嫌疑,不便提起。②他做好事不炫耀,施恩不图报,也就不能提起。③他是通过这种方式委婉的提醒老街剧团要精益求精,不可吃老本,这个目的也不便张扬。 6.①对老街剧团的敬重。老街剧团本来就强,对台戏后又更加精益求精。②对自身的自知之明。当年唱对台戏就赢得很意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③公演(义演)表达知恩图报的感激之情。洛半城施恩不图报,赵家班知恩图报。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结合文本最后三节内容分析可知,点明身份并非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主要是服务于主题,洛半城施恩不图报,赵家班知恩图报。故选D。 点睛: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注意结合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结合上文内容“洛半城为何帮着外地戏班子赢了戏,谁也说不清楚”分析,表面上似乎是帮着外地戏班子赢了戏,不便提起。符合人物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内容“但是每次赵家戏班子路过老街,都会在土台子公演一场,以谢洛半城当年相救之恩”分析可知,他施恩不图报,就不会提起。结合语句“从那以后,老街剧团排练得更认真更讲究了”分析可知,以委婉的方式提醒老街剧团要精益求精,也就不能提起。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题干“小说结局‘赵家戏班子再也没来老街戏园子演过对台戏,但每次赵家戏班子路过老街,都会在土台子公演一场,以谢洛半城当年相救之恩’,在表现主题意蕴方面的作用”,“赵家戏班子再也没来老街戏园子演过对台戏”,结合文本内容“老街剧团排练得更认真更讲究了”分析,“再也没来”,表达对老街剧团的敬重。赵家班在当时都快撑不住的时候,辛亏来个有“绝活”的中年人,最终赢得了对台戏,赢得很侥幸,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结合文本内容“在赵家戏班子打炮的中年人,谢绝了挽留,一分份子钱都没拿就走人”“都会在土台子公演一场,以谢洛半城当年相救之恩”分析可知,洛半城施恩不图报,公演表达知恩图报的感激之情。 7.D 8.CD 9.①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②提高书法教师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③提高书法地位。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④寻求社会支持。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解析】 7.试题分析:本体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 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加强因果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如该题D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论述,并且根据文意也推断不出这一论点,故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8.试题分析:本体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A 项,“迫在眉睫”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 项,没有调查数据,故不能证明“客观性略为欠缺”;E 项,文中并没有显示“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的相关信息。故正确选项为CD。 9.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即可。 点睛: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本题,可从提高书法教师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等几个方面加以探究。 10. B 11. C 12. A 13. (1)史天泽命令李进前往关下劝说、招降他们,守关的士兵不接受劝降。李进悄悄察看小路,回来后禀告史天泽说:“敌军的堡垒能够攻下。” (2)皇帝指着(李进)回头对众将领说:“那个在白色军旗下面穿着红色短袖衫冲在前面的人,是谁?”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阅读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可以发现,这一段是在描述战场上的情形。“鼓声”“旗”对应前文,将士根据鼓声和旗的指向作战。所以,“视”的宾语是“其旗东指”,“鼓噪而入”的应是“诸军”,故“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断句正确,排除A、D两项。再比较B、C两项,“兵一交”意思是两军一交战,“兵一交宋”则讲不通,排除C项。故答案为B项。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二更相当于凌晨一点到三点”不正确。我国古代的巡夜制度,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二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九点多到十一点多。故此题答案为C项。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不正确,原文为“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意思是庚戌年春天,张柔率兵在龙冈上修筑堡垒。正遇上淮河涨水,南宋水军突然来战,主帅察罕率军队迎击。可见察罕是张柔一方的主帅,张柔不可能与察罕交战。故此题答案为A项。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说降”,劝说,招降;“之”,代词,他们;“不从”前省略主语“守关的士兵”,翻译时当补出;“潜”,悄悄;“视”,察看;“间道”,小路。(2)“帝指顾谓诸将曰”省略句,省略宾语“李进”,应为“帝指(之)顾谓诸将曰”,翻译时当补出;“顾”,回头;“突而前”,冲在前面;“者”,……的人。 【点睛】 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李进,保定曲阳人。年幼时隶属军籍,起初跟随万户张柔驻扎在杞地的三叉口,当时荆山的西面九十里有一个叫龙冈的地方,属于南宋的辖地。庚戌年春天,张柔率兵在龙冈上修筑堡垒。正遇上淮河涨水,南宋水军突然来战,主帅察罕率军队迎击,李进领兵十五人乘坐一条小船,与敌军辗转作战十余里,夺下了敌军一条大战船,李进于是因为战功升任百户。戊午年,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当时担任河南经略大使,要从各道军队中挑选骁勇的士兵跟随自己,于是任命李进为总把。这一年秋天九月,军队经由陈仓进入兴元,经过米仓关,那地方荒凉闭塞、道路不通,李进砍伐树木开辟了七百余里路。冬天十一月,到达定远七十关,这个关上下皆修筑了相互通连的堡垒,宋军派五百士兵守卫这个关隘,巴渠江水环绕着堡垒向东流去。史天泽命令李进前往关下邓说、招降他们,守关的士兵不接受劝降。李进悄悄察看小路,回来后禀告史天泽说:“敌军的堡垒能够攻下。”当天夜里二更时分,史天泽派遣李进率领七十名勇士,趁守关的士兵没有防备,进攻七十关,有二十名勇士卸掉门枢而潜入。守门的人发现了,便拔出刀来抵抗,李进因此受伤,却不把它当回事。天将亮的时候,李进等人终于攻下了那个堡垒,并坚守堡垒,入关的道路这才畅通,各路军队全部通过了关口。李进因为这个功劳获得上等奖赏。己未春天二月,史天泽率军来到皇帝驻扎的地方,围困了合州的钓鱼山寨。夏天五月,宋军从嘉陵江派水师来救援,双方开始在三槽山西部大战。皇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摆开阵势,史天泽就对全军将士发布号令说:“听从我的鼓声,看我的旗子,不要有丝毫的懈怠。”不久,听到鼓声,看到旗子指向东面,各路军队于是大喊冲入敌阵。双方士兵刚一交战,宋军的前锋部队就溃散逃跑,战舰继而混乱,史天泽的部队便顺着水流纵深攻击敌军,宋军死亡的人数也数不清。皇帝指着(李进)回头对众将领说:“那个在白色军旗下面穿着红色短袖衫冲在前面的人,是谁?”史天泽回答是李进,皇上就赏赐李进锦衣与名马。八月,又在浮图关作战,前后共五场战斗,李进都因为立功而受到上等奖赏。元世祖即位,李进进入宫中担任皇帝的侍卫亲军。中统二年,朝廷宣布授予李进总把一职,并赐予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率领军队到达洪水山,李进与敌军竭力作战,敌我力量悬殊无法取胜,军队溃败,李进被俘。李进跟随敌军行至掺入里,逃了回来。二十五年,李进被授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第二年,改任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去世。 14. A 15. 词的上片点明了时间,地点,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如今战地又逢佳节别有一番风光。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显示了作者词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喜悦心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本词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抒发了革命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故本题选A项。 15.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读懂全词,尤其要精读上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情绪昂扬。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使人看了感到格外美丽,倍加喜悦。词的上片写出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显示了作者词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喜悦心情。回答该题时,要答出上片所写的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渲染的意境的特点,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16.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应注意“携”“峥嵘”“萧萧”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7. C 18. D 19. B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接二连二”,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强调连续性。“三番五次”,指屡次、多次,强调次数多。由第一处横线后面“你方唱罢我登场”和整个句子的表意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夏秋季节台风连续不断登陆,所以用“接二连三”更恰当。“变化莫测”,变化无常,不能预料。“千变万化”,极言变化无穷。第二处,由横线后面“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可知,此处应是强调其无法预料,用“变化莫测”更准确。“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第三处,由文中“特别是近十年来”“现在的预报水平已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可知,这里重点在说我国的台风预报发展速度快,填“一日千里”更恰当。“始作俑者”,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罪魁祸首”,犯罪肇祸的为首者。第四处,材料陈述的对象是台风,强调的是台风的危害巨大,因此填“罪魁祸首”更恰当。故选C项。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该段文字陈述的主要对象是“台风”,因此句子的主语应是“台风”,据此可排除B项。再由括号后面“这给台风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可知,括号中的内容应先介绍召台风是一个“柱体”,然后再说这个“柱体”不同高度上的特点,而不是“环境大气的不同高度”上“柱体”会怎么样,据此可排除AC两项,故选D项。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线句子存在多处语病,“不仅可以带来缓解早情,减少长时间的睛热高温,风力发电企业也可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首先,成分残缺,“带来”缺少宾语,可在“缓解旱情”后加“……的降水”;第二,搭配不当,“减少”与“高温”不搭配,可将“减少”改为“消除”;第三,语序不当,“充分”修饰的应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前后顺序颠倒,故应将“风力发电企业也可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可改为“风力发电企业也可充分利用它的活动轨迹,增加风力发电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四个选项中,A项,“带来缓解旱情,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高温”成分残缺、搭配不当;B项修改正确;C项,“减少长时间的晴热髙温”搭配不当,“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语序不当;D项,“带来缓解旱情”成分残缺,“充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风力发电作业”语序不当。故选B项。 【点睛】 第1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建树”“提高” “卫冕”“考上大学” “慧眼识金”“不放弃” “超凡入圣”“超越别人” “刮目相看”“非常敬重”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位高三毕业生发给班主任的一则短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这就要求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1)“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词义太重,用词不当。可改为“提高”。(2)“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用在此处不当应该为“考上大学”。(3)“慧眼识金”,自称“金”,用语不得体,没有注意谦敬。可改为“不放弃。”(4)“超凡入圣”,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过于夸张。(5)“刮目相看”意思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不得体,用语没有注意对象。可改为“非常敬重”。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烛之武,生于乱世精于辞令的外交家!言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荆轲,身处危难的燕赵悲情英雄!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要求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两个历史人物,写两句话。首先要看懂例句的内容和结构形式:某某(人物),评价人物!写明赞美的原因。在选择历史人物的时候,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两个人物去写,熟悉人物的身份,所做的事情,并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语言要简洁。 【点睛】 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 22.我阅读,我快乐 ——我的阅读 我阅读,我快乐。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使我生活中充满了乐趣,还使我增长了见识。 沉醉在书香中,我不由领悟到了什么。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少不了一个良师益友,我找到了能伴我一生的朋友——书!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会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我的印象中,《红岩》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从字里行间中,我感悟出了主人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红岩精神。刑具打不消他们对革命的忠诚,死亡吓不倒他们的爱国热忱。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更加热爱祖国,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我很喜欢读书,喜欢获取知识的那种快乐。在我读书的时候,我感到我的知识非常匮乏。每当我读完一本书,从中汲取了知识,我的内心感到充实。所以,我家的书柜里摆满了书,我总是爱拿本书睡觉前阅读。此外,我每个月至少去一次书城,去丰富我的知识,充实我的课外生活。 赛捏卡说过:“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朋友们,请你们多读书,读好书,从书籍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使你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以‘我的阅读’为标题”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从“或者自拟标题并以‘我的阅读’为副标题”来看,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首先分析“阅读”,对于“阅读”,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都有说不完的话。作为中学生,每个人都有丰富的阅读经历和阅读经验体会,感触自然更深一层。首先是阅读与不阅读的区别,其间自然有成功和喜悦,也有失败和烦恼;其次是阅读过程中的故事、经验和体会了,这其中的每一个片断和感想都能让我们咀嚼出无穷无尽的意味;还可以畅想未来,设想将来阅读的情况。此外,阅读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也是“阅读”这个话题中的内容。再来分析“我的阅读”,这就要求行文中要有“我”,不能只作空泛的议论,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写。我们再来看一下上面所给的材料,所给的几则名言都是突出阅读的价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对写作的价值;“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阅读对人气质的影响;“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阅读对生活对智慧的影响;“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这是阅读对人的成长、梦想以及一生的价值;“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这是阅读对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考生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选取上述几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或记叙,或议论,或抒发感情,作文就有把握了。如可以讲述阅读的故事,阅读中的小插曲;可以记叙阅读的经历,见证阅读陪伴成长的过程;可以介绍阅读的方法,实践出真知,真知教益后人;可以品说阅读的滋味,酸甜苦辣咸味道各异一一道来;可以漫谈阅读的感受;可以抒写阅读的收获,书中自有为人之道、作文之法;可以渲染阅读的陶醉,沉醉书海自然如入仙境等等。同时还要注意写作的要求,如果记叙,可以循着童年、少年、青年这条时间线索写自己的阅读经历,但为了防止平淡,还要从材料中挖掘内涵,添上点睛之笔;如果抒情,可以把行文的重点放在抒写自己阅读的感情、乐趣上,放在自己与书为“友”情义弥笃的情感体验上;如果议论,可以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谈谈阅读与自己成长的关系,也可以深层次认识阅读对自身发展所起的作用。 |
上一篇:【高中试卷】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高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道德与法制 |
高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高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制| 科学| 试题: 小学| 初中| 中考| 高中| 高考| 作文: 小学| 初中| 高中| 满分| 技巧|素材|英汉词典 |
高校: 985/211| 各省市| 港澳台| 国外| 排名| 中考专辑| 高考专辑| 各省中学| 职业考试: 从业资格| 技术技能| 艺术等级| 公务员| 百年党史 |
课外: 教育动态| 教育法规| 老师榜| 家长帮| 学生派| 安全说| 古诗古文| 世界名著| 近代文学| 寓言故事| 格言名句| 阅读技巧| 在线许愿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