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语文 > 高二语文 > 正文 爱学海 > 高二语文 > 正文

【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二上册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课文原文

2021-11-11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一、重点字词
纠错   

巍巍(wēi wēi)

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

运筹帷幄(wéi wò)  

长途跋涉(bá shè)

寒噤(hán jìn)  

 二、词语解释
纠错   
1.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2.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3.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4.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5.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6.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形容痛恨到极点。 
7. 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 
8.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9.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10.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 
11.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12.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三、主题思想
纠错   
       本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四、阅读理解
纠错   
1、理清思路,阅读后请写出文章中的主要事件。 
     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 
2、本文是回忆录,属记叙类文体,文中的一些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找一找。并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邓小平。红军战士 
   ①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 
      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②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五、创作背景
纠错   
       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红军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后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因为张国焘坚决南下而反对中央的“北上路线”,冒险度过大草地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又被迫分裂。1935年9月17日,攻占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哈达铺。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起县),标志着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吴起镇不仅由此成为了党中央与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奠基大西北、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六、写作手法
纠错   
        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的意义宣布长征的胜利等事件。  
        在记叙过程中,运用场面、运用、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及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七、段落结构
纠错   
      第一部分(1-8)我们终于抵达了陕北吴起镇。 
      第二部分(9-22)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第三部分(23-46)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八、文学常识
纠错   

     1、作者简介: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红军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后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因为张国焘坚决南下而反对中央的“北上路线”,冒险度过大草地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又被迫分裂。1935年9月17日,攻占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哈达铺。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起县),标志着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吴起镇不仅由此成为了党中央与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奠基大西北、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2、文体简介:回忆录是一种自传体作品,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回忆录的写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客观地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联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首要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九、课文原文
纠错   
 长征胜利万岁
    杨成武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我们早就听说,吴起镇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名将吴起的功绩而命名的小镇,可是走进镇子一看,除了一条小河,一排古老的窑洞之外,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倒是一个窑洞口旁边挂着的一块牌子吸引了我们。
    啊,原来这里挂的是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子啊!见了她,象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苦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如今,在陕北吴起镇的窑洞门口,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
    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来了,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没隔多久,毛主席、周副主席率领中央领导机关的同志也来到了吴起镇。我们红军刚想在吴起镇安营休息,可敌人又追上来了。
    自从过了哈达铺,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尤其进入陕北后,更是如此。除非敌人穷追、拦阻,惹怒我们的时候,我们才给予还击,搬去前进路上的障碍。
    然而,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命令,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打扫战场,清理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除伤亡了一些同志外,原团参谋长现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同志也壮烈牺牲了。他是在哈达铺整编时由四团调到二大队去的,在此之前,一直在我们四团任参谋长,我们天天生活、战斗在一起。长征途中,他组织司令部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就在我们回击二马⑧骑兵的同时,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原来那里有一股反动民团,经常下山来作恶,当地老百姓生恨之入骨,这次把他们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手称快,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
    打完二马骑兵,我们在吴起镇休整了一个星期,十月三十日,在陕甘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欢送下,我们又向陕北甘泉前进。经过几天的行军,于十一月六日,在甘泉县附近的区域里,我们中央红军与刘志丹、徐海东同志率领的红二十五、二十七军会师了。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呼呼的。
    吴起镇战斗之后,一天,我和王开湘同志由于事先接到通知,要去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而这个会为了防止敌机骚扰,确定天一亮,就在吴起镇附近开。于是便从驻地骑着马直奔会场。
    天虽奇冷,但我和王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路上碰到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马下来,向他敬了礼,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多远?”我们一一作了回答。他又问道:
    “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
    “是的,上缴了不少,还留了一点。”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小平同志高兴地笑了,又说:“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
    我点着头说:“好,我回头派人给送去.”
  我们牵着马跟着小平同志,边走边说,不一会儿,就到了会场。
    太阳快要出来,人已到了不少。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一纵、二纵的同志已把一个晒麦的场子占得满满的了。
    会议还未开始,会场里熙熙攘攘,许久不见的同志相互寒喧、敬礼、握手。我找了一个靠墙的地方坐下。
    天刚蒙蒙亮,会议开始了。
    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等同志先后走进会场,会场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同志首先讲话,他说:“同志们,辛苦了!”话音刚落,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
    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苦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两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赣、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长征万岁!”会场里刹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也许是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的打了一个寒噤,但还继续听着毛主席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
    毛主席这会儿打着手势,说道:“同志们,长征我们胜利了,但是损失也是巨大的,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时有十万人,现在大约只剩下一万人了,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现在中央红军又与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在一起,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我们今后要更好的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
    听完毛主席的讲话,大家异常兴奋,纷纷表示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办。最后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同志宣布大会休息一下,休息后全体进行盛大会餐。 

上一篇【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二上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文原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二上册第2课《大战中的插曲》课文原文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