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访问 移动版鼠标点我 QQ登录 | 登录 | 注册 | 留言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课本 > 中学语文 > 高二语文 > 正文 爱学海 > 高二语文 > 正文

【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二中册第5课《人应当坚持正义》课文原文

2021-11-14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一、重点字词
纠错   
恫吓  dòng hè 枚举  méi jǔ
服膺 fú yīng  邪恶  xié è
遭殃 zāo yāng 
 二、词语解释
纠错   
1、拳拳服膺:拳拳:紧握不舍,引伸为恳切;服膺:铭记心中。 形容恳切地牢记不忘。

2、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3、诚惶诚恐: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4、恫吓:恐吓,威胁。 
 三、主题思想
纠错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苏格拉底入狱之后,他的朋友格黎东来到监狱,劝苏格拉底越狱逃跑的事情。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不断提问,层层递进,将格黎东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体现了苏格拉底愿意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四、阅读理解
纠错   
1、“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①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②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2、苏格拉底在与格黎东的对话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核心问题: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结论: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苏格拉底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
3、“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可以随随便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据道理。而对于“我”来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和原则。

4、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①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②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
    ③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④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 或者比较轻的刑罚,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
    ⑤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5、苏格拉底提出跟格黎东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原文: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
    概括: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我们是该越狱逃跑还是从容赴死捍卫自己的信仰和正义?
6、苏格拉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原文:那就无论如何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了。
     那就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概括: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不正义的事情,即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7、全文的谈话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其次,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说明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最后,读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五、创作背景
纠错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六、写作特色
纠错   
   (1)苏格拉底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
   (2)苏格拉底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3)苏格拉底的提问,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
   铺垫的效果: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以此揭示出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文章由苏格拉底向好友格黎东表明立场入手,以明确自己的认识做结,行文层层深入,深入浅出。请用心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站在全文的角度梳理苏格拉底是怎样劝说格黎东的:
(1)表明立场:听从道理,尊重道理。
(2)告知好友:追求正义、美、好,听从道义、真理。
(3)引导好友:要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4)启示好友: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七、段落结构
纠错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八、文学常识
纠错   
1、作者: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
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年 --- 约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3、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 , 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高潮.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柏拉图对话录》 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九、课文原文
纠错   
       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他如果不服从那一位内行,不理睬他的意见和赞许,而听信另外一些外行的话,不是要遭到损害吗?
       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某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是不是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是不是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 

上一篇【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二中册第4课《怜悯是人的天性》课文原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二中册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课文原文

  Copyright © 2019-2023 爱学海 ixuehai.cn 版权所有  |   关于爱学海 |  商标证书  |  投诉反馈 |  版权声明  |  公司简介 |  中采网 |   粤ICP备09029428号    
全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