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iXueHai.cn 爱学海 字体 - 小 + 大 纠错指正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jīn)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 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
2.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3. 户牖:门窗。 4. 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5. 跨:迈步越过。 6. 余食:吃剩的食物。 7. 赘形:身上的赘疣。 8. 智:聪明。 9. 明:圣明。 10. 寿:长寿。 11. 未兆:尚未显出迹象。 12. 垒土:堆叠的泥土。 ▲
1、自见者不明。见,同“现”。 2、跨者不行。行:同“形” 3、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4、起于累土 。累:léi,同“蔂”,土筐。 古今异义 1.埏埴以为器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一词多义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之:助词,取独。 多音字 自矜者不长。长:有两种读法,cháng,长久;zhǎng,得到敬重。 重点句子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毂: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③埏植: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 ④户牖:门窗。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 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见:同“现” ④彰:彰显 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 ⑥长:长久 ⑦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⑧行:同“形” 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⑩处:为,做 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问题探究 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 ②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问题探究 1、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运用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 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③泮:同“判”,分离 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⑥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⑧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⑨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 ⑩复:弥补、补救。 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 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 ▲
1、韵律美: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如本课第十一章:其中的“智”、“力”、都是i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喻像美:《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3、结构美: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 ▲
2、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多以政治为旨归,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
高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道德与法制 |
高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高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历史| 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初一: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地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制| 科学| 试题: 小学| 初中| 中考| 高中| 高考| 作文: 小学| 初中| 高中| 满分| 技巧|素材|英汉词典 |
高校: 985/211| 各省市| 港澳台| 国外| 排名| 中考专辑| 高考专辑| 各省中学| 职业考试: 从业资格| 技术技能| 艺术等级| 公务员| 百年党史 |
课外: 教育动态| 教育法规| 老师榜| 家长帮| 学生派| 安全说| 古诗古文| 世界名著| 近代文学| 寓言故事| 格言名句| 阅读技巧| 在线许愿祝福 |